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是胃的贲门、食管远端的粘膜和粘膜下层撕裂,并发出血。一般可以自限止血,如累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剧烈干呕、呕吐是胃内压力骤然升高引起贲门粘膜撕裂伤并发出血的主要因素,随着内镜的普遍开展及诊断技术提高,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本文分析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出血病人的临床与内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12.
吴以龙 《吉林医学》2014,(35):7792-7793
目的:研究依卡倍特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已经确诊的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患者136例,按照药物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8例,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20 mg的奥美拉唑,1.0 g的阿莫西林,500 mg的克拉霉素,试验组中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1.0 g的依卡倍特钠。治疗过程中,以患者疼痛减缓为症状改善判定标准,治疗结束后使用胃镜对两组患者的胃溃疡情况进行观察,1个月后使用快速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情况。结果:对照组中患者消化溃疡总治愈率为82.9%,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为82.9%,试验组中患者消化溃疡总治愈率为94.3%,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为9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患者时,依卡倍特钠与三联疗法联合使用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放置支架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胃流出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胃流出道恶性梗阻患者在胃镜监视下经口置入自膨式医用记忆合金肠道支架.术后第3天复查鼻胃镜,1个月做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观察支架位置和扩张情况.结果 23例均一次成功置放金属肠道支架,成功率100%,其中1例胰头癌浸润十二指肠先行植入肠道支架,狭窄段扩张后3d再植入胆道金属支架解除黄疸.23例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当天即能进软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18个月,患者平均生存6.3个月.结论 对于不能或拒绝手术的胃流出道恶性梗阻患者,金属肠道支架置入能显著解除症状,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黏膜病变患者52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ESD手术完成率100%,术中出血7例(13.5%),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5.8%),穿孔3例(5.8%).52例手术共切除57处病变,病灶位于胃部49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7处(95.9%);病灶位于结直肠8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7处(87.5%).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47处病变(82.5%),其中胃部41处(83.7%),结直肠部6处(75.0%).非治愈性切除10处(17.5%),胃部8处(16.3%),结直肠2处(25.0%).5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早癌7例,增生性息肉4例.术前30例患者进行病理分析,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早癌2例,增生性息肉1例.术后病理结果完全符合22例(73.3%).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闽浙边界盛产柿子,是胃柿石症的高发区。我院消化内科每年接诊不少胃石症患者,依据《消化内镜学》将胃石长径≥4 cm者界定为胃内巨大结石,较小的胃石症内镜下碎石较容易,巨大柿石内镜下碎石难度大。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采用内镜下胃石切割碎石器治疗胃内巨大柿石症1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近两年胃镜组织病理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248例,同时进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和14C呼气试验检测,探讨非侵入性幽门螺杆菌的选择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248例分为A、B两组,A组123例,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查,B组125例,抗Hp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4C呼气试验检查.结果:抗Hp治疗前,A组中阳性110例,阴性13例,B组阳性100例,阴性25例,A、B两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抗Hp治疗后,A、B两组检测结果仍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流行病学筛查和抗Hp治疗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面,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明显优于14C呼气试验,在抗Hp治疗后的疗效监测方面,14C呼气试验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杨沱  吴以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641-6641
对细菌性痢疾致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54岁,以左下腹痛、发热、排鲜血便1d为主诉入院.患者缘于人院前1d食用田螺后开始出现左下腹痛,呈阵发性隐痛,程度不剧烈,无向他处放射,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8.5~39.5℃之间,时有畏冷、寒战,有排鲜血便数次,混有黏液,每次量约150~250 g,伴里急后重、肛门下坠感,曾出现一过性头晕、心悸,无出冷汗,无晕厥,无腹胀、恶心、呕吐,无返酸、嗳气等,于我院急诊科就诊.  相似文献   
18.
杨沱  吴以龙 《微创医学》2011,6(3):272-273
经内镜应用金属钛夹治疗和预防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钛夹闭合产生的机械力将出血血管或裸露血管夹闭,达到阻断血流的目的。有报道称该方法的止血成功率达100%,且无再出血和并发症。我院内镜室发现两例钛夹脱落导致的消化道出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用于诊断小肠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应用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患者耐受性、检查完成率以及疾病检出率来评价胶囊内镜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82例受检者均成功完成检查,无不适感。2例因伴有幽门狭窄在胃镜辅助下将胶囊内镜送入十二指肠完成检查,1例出现胶囊滞留体内1周排出体外。82例受检者中有58例检出疾病,总检出率为71%。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耐受性好、检出率高的上消化道检查手段,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