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82篇
  免费   2863篇
  国内免费   1717篇
耳鼻咽喉   268篇
儿科学   491篇
妇产科学   132篇
基础医学   1980篇
口腔科学   701篇
临床医学   4053篇
内科学   2885篇
皮肤病学   402篇
神经病学   557篇
特种医学   1071篇
外科学   2653篇
综合类   9034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3663篇
眼科学   376篇
药学   3967篇
  34篇
中国医学   2750篇
肿瘤学   1142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807篇
  2021年   991篇
  2020年   925篇
  2019年   481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802篇
  2016年   562篇
  2015年   1187篇
  2014年   1635篇
  2013年   2057篇
  2012年   3117篇
  2011年   3379篇
  2010年   2956篇
  2009年   2705篇
  2008年   2719篇
  2007年   2611篇
  2006年   2365篇
  2005年   1775篇
  2004年   1216篇
  2003年   931篇
  2002年   686篇
  2001年   603篇
  2000年   454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口腔淋巴上皮囊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10年治疗的120例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症状、体格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120例患者中,男37例,女83例;年龄2~75岁,平均44.1岁。病程2个月~10a,平均8个月,75.8%的患者少于6个月。病变常发部位是舌(50%)和口底(38.3%)。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5.2a,无复发病例。结论: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采用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含锌(Zn)活性涂层,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以机械抛光纯钛试样作为对照组(CP组);经MAO技术处理的纯钛涂层试样根据钙(Ca)含量不同分为高钙组(H-Ca组)、低钙组(L-Ca组),以及在低钙组的涂层中加入锌元素的低钙加锌组(L-Ca-Zn组)。每组32个试件。将4组试样材料与MG63细胞复合培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噻唑蓝(MTT)比色试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评价材料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结果在实验检测期间,H-Ca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矿化作用均优于L-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L-Ca-Zn组与H-Ca组可以看出,在实验检测初期H-Ca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矿化作用优于L-Ca-Zn组;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Ca-Zn组试样细胞的增殖水平和ALP活性与H-C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L-Ca-Zn组和L-Ca组可以看出,在实验检测初期L-Ca-Zn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作用与L-C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Ca-Zn组试样显示出较L-Ca组试样具有更好的提高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P<0.05)。结论采用MAO技术制备的含锌活性涂层纯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及矿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评价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IFX)的疗效及对黏膜愈合和促进瘘管闭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1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使用IFX治疗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IFX的疗效和安全性.IFX治疗后疗效评价内容包括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瘘管治疗疗效和黏膜修复.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共2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男11例,女11例,平均29.3岁.予IFX 5~I0 mg/kg剂量在第0、2、6周诱导缓解治疗,随后每隔8周维持治疗.22例患者中,有16例活动性CD,1例中途退出,其余15例在治疗第14周时,11例缓解、2例临床有效、2例无效.14周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112±80)和ESR[( 13±11)mm/1 h]与0周时的(186±88)、(21±15)mm/1 h相比均下降(Z值分别为-2.712和-2.378,P值分别=0.04和0.007).10例有瘘管的患者中2例无效退出,8例患者的瘘管对IFX部分反应;6例在维持治疗期间持续有反应,但未见瘘管完全闭合消失.7例患者在使用IFX治疗5次(24周)后内镜复查,治疗后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分(3.21±2.89)较治疗前(5.86±3.02)下降(Z=-2.38,P=0.018).9例患者共发生11次不良事件,以输注反应、呼吸道感染多见,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IFX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而且IFX在黏膜愈合和瘘管治疗方面的作用可在用药早期显现.  相似文献   
994.
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实践中,经常需要检测两种不同物质是否在同一样品或同一种细胞中共存,最好使用双重染色法在同一个组织样本上进行杂交.双重染色的方法有两种类型,免疫酶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目前,在实体肿瘤中,由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过高的荧光信号,免疫荧光法更适合用于冰冻保存的组织[1].双重免疫酶组织化学需要选择不同显色底物、不同的抗体、不同修复方法进行搭配,操作繁琐,在科研使用比较广泛,但临床操作要求稳定性高、操作简单,所以在临床不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应用后入路松解复位、直压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7例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损伤部位第5~9胸椎,均为Frankel A级,均伴有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采取后入路松解减压,复位后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并植骨。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4个月,平均7.4个月,1例术后1个月死于脑出血,其余均获骨性融合。Frankel分级无改善。结论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的致伤力强大,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多发伤合并率高。后入路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对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宫内手术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制作和观察21~32周正常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比较它们颌面部血供的来源及吻合情况。结果①正常胎儿颌面部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颏下动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鼻翼下缘动脉、鼻翼动脉、鼻外侧动脉、鼻背动脉、眶下动脉及面横动脉等,这些动脉及其分支构筑颌面部组织丰富的血管网;②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患侧上唇动脉沿裂缘向上至鼻翼基底部与鼻翼下缘动脉等相吻合,患侧部分腭骨缺损暴露的腭大动脉穿过骨残端与患侧鼻腔内的血管相吻合。结论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颌面部进行宫内修复手术,重点在鼻部和上唇部的血供,主要以上唇动脉、鼻翼下缘动脉和腭大动脉为主。  相似文献   
997.
奇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奇静脉的解剖学结构,丰富奇静脉临床应用形态学数据.方法 解剖3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观测奇静脉的起始、走行、外形、属支、管径、与胸导管位置关系.结果 奇静脉的位置与走行可分为三种类型.奇静脉主干长度与管径值:长度(18.45 ±2.95) cm,起端管径(0.46 ±0.12) cm,中段管径为(0.90 ±0.20) cm,末端管径为(1.24±.0.30) cm.中段凸向前正中线左侧16例,占53.33%,凸出度均值0.53 cm.半奇静脉与副半奇静脉、奇静脉与胸导管的位置关系等较为复杂.结论 奇静脉起始部位、长度、管径、位置走行差异较大,整体走行与属支存在多种类型,与胸导管的位置关系多变,临床上应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颌下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96例老年患者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上皮性肿瘤71例(73.96%),恶性上皮性肿瘤25例(26.04%)。多形性腺瘤居良性上皮性肿瘤的首位,腺样囊性癌居恶性上皮性肿瘤的首位。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男女性别比为0.92:1和1.5:1:良性肿瘤平均年龄66岁、恶性肿瘤平均年龄69岁。颌下腺肿瘤复发率为4.17%,多形性腺瘤占75%。结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分别是最常见的良、恶性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女性,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男性;多形性腺瘤易复发。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通过对广西壮族青年行问卷调查确定牙外观满意度、测量牙科美学指数(DAI)确定正畸治疗需要量,从而为口腔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77名壮族青年行牙外观满意度问卷调查,制取石膏模型并测量DAI。结果:广西壮族青年具有较高的牙外观满意度(男性80.8%,女性70.6%),较大的正畸治疗需要量(男性76.9%,女性84.3%)。错骀畸形的主观评价均不高于50%。壮族女青年(96.1%)较男青年(73.1%)更介意牙齿被染色。部分壮族青年更愿意通过牙齿美白提高牙外观(男性50.0%,女性74.5%)。结论:广西地区部分壮族青年未能客观地认识自身牙外观、对改善牙外观的治疗方式了解不足、正畸治疗需要量较大,应增大对该群体的口腔卫生资源调配及错胎畸形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内窥镜下龈下刮治与传统龈下刮治清除龈下牙石的效果。方法收集16例患者26颗无保留价值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例13颗患牙,分别行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A组)及传统龈下刮治(B组),每颗患牙均刮治10min后拔除,亚甲基蓝染色后,蓝色显示残留牙石,对每颗牙颊、舌、近中及远中面拍照并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计算各牙面的牙石残留率。比较两组患牙治疗后的牙石残留率以及吸烟、牙周探诊出血位点数和牙周探诊深度对牙石清除效果的影响。结果 A组患牙平均牙石残留率为(8.34±1.70)%,B组患牙平均牙石残留率为(13.0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探诊出血位点数、牙周探诊深度对治疗后的牙石残留率均有影响(P<0.05)。结论在牙周内窥镜下行龈下刮治,清除牙石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龈下刮治。吸烟、探诊出血、探诊深度对牙石残留率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