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比较每周1次与每天1次氟西汀维持治疗惊恐障碍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已接受每天1次氟西汀治疗,且临床疗效已达治愈的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在观察期前2周开始改变原用药方法,第1周改为隔日1次用药,第2周改为每周2次用药,观察组改为每周1次用药。对照组原用药方法不变,每天1次使用氟西汀治疗,疗程3个月。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HAMA评分比较都无显著差异;研究组在治疗后4、8、12周的累计保持率分别为:100%、95.2%、90.5%;对照组分别95.6%、95.6%、95.6%;两组比较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过急性期治疗临床症状已达治愈的惊恐障碍患者,采用氟西汀每周1次的治疗方案,也可以维持原有疗效。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03-06/2004-08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27例、抑郁症24例和焦虑症患者29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问卷共90项,每个项目按5级评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测评,记录总分和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比较各组间评分的差异。结果:有24例抑郁症患者、29例焦虑症患者和27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测评结果纳入分析。①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2.60&;#177;0.52,1.86&;#177;0.41和1.16&;#177;0.35;t=5.76,7.91,P〈0.01)。②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除敌对外,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组(P〈0.01)。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单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下降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03-06/2004-08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27例、抑郁症24例和焦虑症患者29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问卷共90项,每个项目按5级评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测评,记录总分和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比较各组间评分的差异。结果:有24例抑郁症患者、29例焦虑症患者和27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测评结果纳入分析。①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2.60±0.52,1.86±0.41和1.16±0.35;t=5.76,7.91,P<0.01)。②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除敌对外,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组(P<0.01)。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单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下降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44.
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雄  朱海兵  麦桂英 《广东医学》2006,27(2):270-272
目的对比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CCMD-3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6例首发儿童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治疗8周,并于入组前,治疗后第1,2,4,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8周时,奥氮平组显进率(61.8%)和好转率(85.3%),分别略高于利培酮组(分别为53.1%和78.1%),但差异无显著性(u=0.726,P>0.05);奥氮平组起效较早,1周时BPRS评分中焦虑抑郁,激越性和敌对猜疑等因子分下降相对治疗前和利培酮组相对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副作用比较,奥氮平组以嗜睡(32.4%)为主,大多较轻微,1例脱落;利培酮组以锥体外系反应(43.8%,2例脱落),转氨酶升高(28.1%,1例脱落)和嗜睡(18.8%)为主,两组在锥体外系反应和转氨酶升高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奥氮平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利培酮疗效相当,但起效较早,安全性更高,更适宜作为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5.
为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FFA.ICGA)同步激光扫描的需要,我们观察了国产荧光素钠与吲哚菁绿造影剂混合应用对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需要做FFA与ICGA同时检查的眼底病患者,并分两个年龄组:老龄组(59~76岁),中低龄组(18~58岁)。所有患者给予两种血管造影剂混合后注射,在不同时间(注射前与注射后即刻,注射后10分钟、30分钟)进行了血压和脉搏的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100例患者中及两个不同年龄组注射后即刻的收缩压、舒张压(老龄组除外)均比注射前升高(P<0.01),老龄组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脉搏均比注射前减慢(P<0.01)。注射后10分钟、30分钟的收缩压、舒张压与注射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脉搏减慢仍有显著差异(P<0.05),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结论:两种造影剂混合应用,对血压的影响只是一过性升高,很快可以恢复。对老年人的舒张压影响不大。脉搏较注射前减慢,持续时间较长,但在正常范围。所以,两种国产造影剂混合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6.
眼底血管造影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32例32眼患者进行了FFA与ICGA检查,并对他们的图像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FFA图像中32例瘤体处均出现了小点状及斑驳状高荧光;发现瘤体内血管14例,占43.75%;FFA与ICGA同时发现瘤体内血管11例,占34.37%;FFA发现瘤体表面及周围视网膜脱离共20例,包括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8例;视盘荧光染色21例.ICGA图像中发现瘤体内血管15例,占46.87%;瘤体内始终不显荧光者14例,早中期瘤体内不显荧光晚期仅见斑点状弱荧光者3例共17例,占53.12%;视盘荧光染色2例;视网膜脱离无FFA清晰.结论ICGA图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特异性不是很大,对伴发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表面的视网膜病变不如FFA清晰.如能两者结合则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7.
高度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报道较多,我们对73例高度近视患者134只眼的周边部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临床检影验光诊断为高度近视眼的73例患者进行了FFA、IC  相似文献   
48.
目的进一步探讨氟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副作用差异.方法收集9篇主要在国内精神科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关于氟西汀与氯丙咪嗪对照研究的文章,取其研究结果作Meta分析.结果氟西汀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综合检验Z1=29.16,P<0.01,提示氟西汀治疗强迫症前后症状学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d1=3.19,表明这种治疗效应极大.与氯丙咪嗪对照组组间比较Z2=1.47,P>0.05,提示两种药物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d2=0.28,表明这种差异效应极小.治疗后副作用,综合检验Z=-23.42,P<0.01,提示氟西汀的副作用显著少于氯丙咪嗪;d3=2.66,表明两者差异效应极大.氟西汀组失眠、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多于氯丙咪嗪组,差异有显著性(χ2=9.12,P<0.01;χ2=24.52,P<0.01;χ2=1.93,P<0.01),强度介于轻与重度之间(d=0.21~0.914),其发生的比值比分别为3.93、10.8、1.13.其他副作用氟西汀组显著低于氯丙咪嗪组(χ2=0.03~46.20,P<0.01),强度较为明显(d=0.41~1.45),其发生的比值比在1.11~27.77之间.结论氟西汀与氯丙咪嗪在6~10周的疗效无差异,但副作用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