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AO分型、脊柱载荷及不稳定程度评分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AO骨折分型、LDad—sharing及IG评分法则,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植入物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患者95例,术前按照AO骨折分型、LDad—sharing及IG评分法则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植入物,随访79例,观察临床疗效,评估三者相结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①术前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17例,其中16例:Frankel分级恢复1级或1级以上;腰痛按Denis评分:P156例,P217例,P36例。②后路、前路及前后路联合固定术后各自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平均复位分别为6.59mm、15.68,12.90mm、20.75,15.07mm、23.80。③本组无断钉、内固定松动滑脱等严重并发症。结论:AO分型结合Load—sharing及IG评分法则,对胸腰段骨折手术入路及内植物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伴椎体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是椎管狭窄中较为复杂的一种,其治疗有别于单纯的腰椎管狭窄症,在减压同时尚需重建脊柱的稳定[1].我院自1998年3月~2000年12月经椎管减压、Tenor-Ⅱ型内固定系统复位和固定、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椎体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3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基因Ad/GT-TRAIL和顺铂(DDP)联合应用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分析细胞表面Fas蛋白和细胞内cFLIPmRNA表达对凋亡的影响。方法:将TRAIL(100μg/L)、Ad/GT-TRAIL和顺铂作用于培养的人RD横纹肌肉瘤细胞,通过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Fas蛋白表达、RT-PCR检测cFLIPmRNA表达,观察和分析TRAIL及其基因Ad/GT-TRAIL对横纹肌肉瘤细胞的作用及和顺铂协同作用的机制。结果:Ad/GT-TRAIL和100μg/LTRAIL对横纹肌肉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2.5%和43.5%,凋亡诱导率为12.95%和10.26%,联合应用顺铂,生长抑制率和凋亡诱导率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P<0.05),FCM分析显示联合应用提高了Fas蛋白的表达,RT-PCR显示cFLIPmRNA表达下降,与联合应用组细胞凋亡率增加相一致。结论:TRAIL和Ad/GT-TRAIL能有效诱导横纹肌肉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横纹肌肉瘤细胞的生长,联合应用顺铂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4.
临床应用颈椎前路自锁钢板治疗颈椎损伤、颈椎病和颈椎肿瘤共23例,其中17例存在内固定力学缺陷或手术并发症。对颈椎前路钢板的固定原理、手术近期并发症及由于安装不妥造成力学缺陷的几种情况进行分析。认为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取得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对颈椎三维运动及刚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研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三维运动及刚性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手术后病例 55例,平均随访 35.9个月,对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 (JOA评分 )和颈椎动态侧位片进行比较。运用 ZMS- 1型人体颈椎三维运动及刚度测试仪对颈椎单开门术后组 (12例 )和术前对照组 (10例 )进行活体力学测试。测试内容包括 :(1)颈椎主动及被动运动范围; (2)载荷-位移关系和颈椎刚度; (3)颈椎伸、屈肌群主动等长收缩力矩。结果术后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 66.2%,优良率 78.2%。术后出现明显或严重颈部轴性症状的病例较术前增加 (P< 0.01);术后颈部轴性症状明显者颈椎弧度较小 (P< 0.01);颈部轴性症状分级与 JOA评分改善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手术后颈椎区域主动及被动伸屈、旋转和侧屈运动范围减小 (P< 0.05),主要影响中下颈椎。颈椎载荷-位移关系可拟合为指数方程 T=b0e。在颈椎各向运动中侧屈刚度最大,其次为后伸与前屈,旋转刚度最小。术后组颈椎刚度大于术前组。结论单开门手术损害颈椎矢状面的静态力学平衡,并使颈椎运动范围减小、柔韧性下降。颈椎弧度改变同颈部轴性症状轻重相关,而与 JOA评分改善率无关。  相似文献   
66.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证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前列腺素E2、环氧化酶-2、一氧化氮等炎症因子在椎间盘退变进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主要通过引起炎症反应、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促进椎间盘退变,同时各种炎症因子之间还可相互影响.针对性地阻断退变椎间盘中炎症因子的作用途径,抑制其引起的炎症反应,减少椎间盘细胞凋亡,对于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严重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类型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17例严重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完整资料,男8例,女9例;年龄21~72岁,平均49.7岁;炎症3例,退变3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全椎板切除术后3例,特发性2例,陈旧性颈椎骨折2例,神经肌肉源性疾病1例;后凸累及节段(4.3±1.2)个。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7.6±1.5)分,颈椎后凸畸形进行性发展,其中合并脊髓病变4例、神经根痛2例、不能平视3例、吞咽困难1例。患者术前均摄颈椎过伸、过屈位及颈椎牵引位X线片,并通过矢状位CT重建片评价颈椎僵硬来源。继续颅骨牵引下,根据脊髓压迫情况、后凸累及节段及僵硬来源等因素分别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术后根据颈椎后凸Cobb角恢复及Odom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根据CT检查结果,17例患者中,僵硬来源于前方骨性强直7例、后方6例、前后方4例。采用前路手术4例,后路2例,前后路5例,后前路3例,前-后-前路1例,后-前-后路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3°±14.6°,末次随访平均2.1°±6.8°,平均矫正角度47.2°;Odom 标准:优7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8.2%(15/17)。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近端交界区后凸,遂行翻修术;17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融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后凸矫正角度显著丢失。结论 CT有利于判断颈椎后凸畸形的僵硬来源;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脊髓是否受压、后凸累及节段的长短、颈椎后凸畸形的僵硬来源等因素;僵硬来源于颈椎前方骨性强直采用前路手术,来源于后方强直采用后路手术,来源于前后方强直需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腰椎MRI纤维环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对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经手术治疗的101例(103个椎间盘)下腰痛患者术前腰椎MRI T2WI,发现36例(36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高信号区(HIZ),65例(67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无高信号。手术取病变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HE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下腰痛组纤维环层明显变薄,胶原纤维细胞少,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其中,高信号区(HIZ)组除一般表现外尚发现具特征性的三类变化:①纤维环中出现自内向外的血管腔隙样变化(血管腔内有或无红细胞),伴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有胶原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②纤维环中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明显,形成结节样团状结构。③纤维环中出现退变和增生并存的软骨样细胞,周围水肿,无淋巴细胞浸润。此3种病理变化经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与无高信号区组(非HIZ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比较HIZ组和非HIZ组的临床表现发现:HIZ组L4/5节段常见;腿痛多限于大腿部;感觉、运动、反射改变和直腿抬高试验均较非HIZ组不典型。结论:腰椎MRI T2WI纤维环出现的高信号区(HIZ)是椎间盘内部结构病理改变在影像学上的一种较具有特异性的表现;有HIZ表现的下腰痛是一类具有自身特点的腰痛类疾病。  相似文献   
69.
内固定在胸腰椎结核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恒  陈维善 《中国骨伤》2005,18(4):242-243
近几年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传统的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支具外固定,在临床上仍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如骨块植骨床吸收、假关节形成、骨块塌陷折断、矫正角度丢失、后凸畸形加重、甚至出现植骨块移位压迫脊髓等严重并发症,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于1999年10月-2003年5月运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颈椎横突孔骨折合并椎动脉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平  陈维善  冯刚 《中国骨伤》2004,17(9):531-533
目的:研究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椎动脉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0年8月-2003年6月,CT证实的25例急性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进行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12例患者发生椎动脉损伤(48%),其中8例为单侧损伤,4例为双侧损伤;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在横突孔骨折伴小关节绞锁脱位组与横突孔骨折无小关节绞锁脱位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例椎动脉损伤患者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结论:急性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尤其伴小关节绞锁脱位者;大多数椎动脉损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