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第3位常见病。本文对某院内分泌科1984年1日~2003年12月住院死亡的88例糖尿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死亡原因、变化趋势和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病例 陈宁大妈是位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近两年来一直使用格列吡嗪控释片降糖,血糖控制满意。由于支气管感染住院,服用加替沙星400毫克/天,两天后突然昏迷,测血糖只有1.0mmol/L。立刻停用格列吡嗪控释片及加替沙星,静脉输注10%葡萄糖,48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后改用其他类抗生素控靠4感染。第7天再次使用格列吡嗪控释片控制血糖,未再出现低血糖。  相似文献   
13.
王佑民  陈明卫 《药品评价》2012,9(16):34-41,46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约有60%~80%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为肥胖者。近年来,随着肥胖儿童的增多,儿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有增高趋势。目前认为肥胖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且也是影响糖尿病有效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268例2型糖尿病(DM)患者糖耐量正常(NGT)的一级亲属,根据HbA1C水平分成3组,发现HbA1C较高水平(5.4%~5.8%)的2型DM患者NGT的一级亲属中,代谢综合征(MS)的组成成分有升高现象,提示该组人群可能易患MS。  相似文献   
16.
格列齐特缓释片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格列齐特缓释片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30mg·qd.按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结果格列齐特级释片治疗12周后,FPG、PG2h、HbA1c、HOMA-IR均明显下降,HOMA-IS明显增加(P<0.01或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餐前及餐后血糖值变化与HOMA-IR的变化相关.结论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功能,其中前者可能得益于血糖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男女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网膜脂肪组织中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a(TNF-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表达。方法选择30例择期外科手术患者,男15例,女15例,用RT-PCR法检测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网膜脂肪组织中脂联素、TNF-a、PPARγ2 mRNA表达。结果(1)男性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显著低于女性,网膜脂肪组织中TNF-a mRNA显著高于女性(均P〈0.05)。(2)女性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表达高于其网膜脂肪组织,男女网膜脂肪组织中TNF-a mRNA均高于各自的皮下脂肪组织(P〈0.05~0.01)。(3)男女间皮下脂肪组织和网膜脂肪组织中PPARγ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网膜脂肪组织中脂联素、TNF-a mRNA的表达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而PPARγ2 mRNA表达的性别差异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脂联素基因(apM1)H241P突变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372例无亲缘关系的安徽省汉族老年人,其中糖耐量正常者168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204例(糖尿病组);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cell)估测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apM1基因突变进行初筛分析,并对不同带型的标本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1)糖尿病组发现apM1基因H241P突变8例(3.9%),对照组中仅发现1例(0.6%);(2)9例突变携带者均为肥胖症患者,均正在服用调脂药,8例服用降压药,4例与遗传有关。结论apM1基因H241P突变与安徽省汉族老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3例糖尿病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对1992年1月~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并死亡的糖尿病患者20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前5位的死亡原因依次是心血管疾病(24.1%)、脑血管疾病(22.2%)、肺部感染(17.7%)、肾功能衰竭(6.9%)、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9%).60岁以下组首要死因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60~69岁组和70~79岁组首要死因是脑血管疾病,80岁以上组的首要死因是心血管疾病.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的发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102例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降糖治疗1个月后,停用胰岛素给予口服降糖药单用或联合治疗,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最终的治疗方案,分为口服降糖药(OHA)组和胰岛素治疗(INS)组。结果(1)经过1年的随访,77.5%的患者通过口服药物可将血糖得到较满意的控制,22.5%的患者因严重高血糖或酮症需要再次接受胰岛素治疗。(2)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具有普通2型糖尿病许多类似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特征。(3)与INS组相比,OHA组起病时的血糖、HbA1c、胰岛素强化治疗达标时间、男性构成比较低,而BMI、甘油三酯、糖尿病家族史构成比较高(P〈0.05)。(4)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后,OHA组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和MBCI的变化值均大于INS组(P〈0.05)。(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血糖控制后的MBCI、:BMI为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口服药治疗或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参考因素。结论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在短期胰岛素治疗后,大多数可以改用口服降糖药,高血糖控制后的MBCI、:BMI将有助于不同降糖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