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王燕  窦恒利  耿红莲   《现代免疫学》2006,26(5):408-412
为检测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自身免疫病(SLE和R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与B细胞刺激因子(BAFF)表达、疾病预后、抗-dsDNA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收集58名自身免疫病患者以及2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PBMC中APRIL和BAFF mRNA的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APRIL和BAFF蛋白水平。同时,检测血浆中IgG、IgA、IgM、BF和抗-dsDNA抗体水平。结果同对照组相比,APRIL mRNA水平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显著升高,与BAFF mRNA表达水平有相关性。与疾病初发组和治疗后缓解组相比,治疗后来缓解组患者APRIL mRNA表达显著升高。疾病组外周循环中BAFF蛋白显著升高,APRIL蛋白未见升高,APRIL和BAFF之间未见显著意义相关性,A-PRIL蛋白与抗-dsDNA和疾病活动度之间未见显著相关。检测APRIL mRNA含量是判断自身免疫病患者治疗情况和疾病预后的有用指标。循环中APRIL和BAFF蛋白的产生可能受到不同机制调节,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为研究APRIL的产生机制、表达水平和自身免疫病程度、早期诊断、预后等的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2.
鉴于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应用中的明显缺陷[1] ,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制备人源性抗体或人源化抗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生物工程抗体有多种结构形式 ,其中小分子抗体如Fv ,ScFv ,Fab等是最常用的形式。由于该类小分子抗体是单克隆性质的抗体片段 ,不能与相应的抗原相互交联 ,所以不能用常规的免疫凝集、免疫沉淀、免疫浊度技术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2 ] 。酶联免疫法可测定Fab的抗原结合活性 ,但需要纯化的特异抗原和酶标记抗Fab抗体 ,方法学亦需优化 ;免疫转印法具有直观、敏感的特点 ,但影响因素较多。本文旨在建立一项…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根据链球菌蛋白G与人抗体的Fab片段有弱结合位点的行生,探索应用蛋白G亲合纯化原核表达的人源mAb片段的可行性,为人源基因工程抗体的批量制备提供依据。方法 扩增抗HBs+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后制备表达产物上清,上商品化链球菌蛋白G亲合胶(GammaBind)反应。PBS洗去非特异结合蛋白。梯6度酸洗脱结合UV检测观察解离效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PAGE)检验纯化产物的纯度,Doty B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测定食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基因表达在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FQ-RT-PCR和IHC检测食管癌组织中VEGF-C/VEGFR-3 mRNA和VEGF-C/VEGFR-3蛋白.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组食管癌组织VEGF-C/VEGFR-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实时FQ-RT-PCR检测VEGF-C mRNA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与IHC检测VEGF-C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时FQ-RT-PCR检测食管癌组织VEGFR-3 mRNA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均明显高于IHC(P<0.05).结论实时FQ-RT-PCR检测VEGF-C/VEGFR-3 mRNA可较好地反映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在中国汉族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检测白细胞介素(IL)-1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方法 在162例AS患者、58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162名正常对照中,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IL-1基因中的rs16944、rs3811058、rs419598、rs315952等4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是否与AS的发病相关.结果 在162例AS患者中,IL-1的rs16944、rs3811058、rs419598等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显著性地超过健康对照组(50% vs 36%,58% vs 53%,46% vs 12%,P<0.05),这些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S的发病有显著相关.结论 IL-1 Rs16944、Rs3811058、Rs419598基因的SNP与中国汉族人群AS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6.
E花环和Ea花环试验作为一种细胞免疫功能检查,随着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有被CD2测定取代的趋势.E花环的形成是T细胞借助其表面的羊红细胞受体(CD2分子)粘附羊红细胞所致.人体约95%的外周血T细胞表达这一受体,但由于受体亲合力与热动力学的原因,淋巴细胞形成花环的能力有高低之分,有少数细胞能在室温下迅速形成花环,即Ea花环,后者较之E花环更能揭示受试者的免疫机能,是一项较为敏感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指标[1].  相似文献   
67.
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在观念上人们己认识到其必要性、迫切性,但在实践上、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教材和师资等问题。经过五年的初步尝试,就其可行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PBMCs TLR4的表达;生化常规测定所有入选者血脂水平;应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在GeneAmp 5700型检测仪上测定了入选对象PBMCs中TLR4 mRNA的含量.结果:PBMCs的阳性率为(29.5±7.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阳性率[(23.4±7.7)%,P<0.01];冠心病组TLR4 mRNA的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3±3.8)×106 vs (1.8±1.4)×106, P<0.01];而冠心病血脂正常组和血脂异常组的TLR4阳性率和mRNA平均拷贝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TLR4主要表达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CAD患者中其阳性率升高;CAD患者TLR4 mRNA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LR4的阳性率和mRNA含量高低与血脂无关;TLR4及其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食管癌VEGF-C和VEGFR-3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 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VEGFR-3) mRNA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探讨其在食管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分别以自行构建和克隆的pMD18-VEGF-C和pMD18-VEGFR-3质粒作为定量模板,用循环阈值(Ct)定量起始的模板,在荧光TaqMan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测定VEGF-C mRNA和VEGFR-3 mRNA的实时FQ-RT-PCR,并分别测定了40例食管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VEGF-C mRNA和VEGFR-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VEGF-C mRNA和VEGFR-3 mRNA测定的线性范围均为103~108拷贝/μg总RNA;VEGF-C mRNA和VEGFR-3 mRNA高、低值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在7.07%~12.49%之间.VEGF-C mRNA主要表达在癌组织中,而VEGFR-3 mRNA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表达无差异;VEGF-C mRNA与VEGFR-3 mRNA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表达存在相关性;24例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VEGF-C mRNA和VEGFR-3 mRNA水平与16例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VEGF-C和VEGFR-3基因表达水平上调.VEGF-C mRNA和VEGFR-3 mRNA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密切关系.结论 我们建立的测定VEGF-C mRNA和VEGFR-3 mRNA的实时FQ-RT-PCR灵敏、稳定、重现性好,可供VEGF-C、VEGFR-3基因表达的临床检测和研究.VEGF-C mRNA和VEGFR-3 mRNA基因表达水平可作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亦可作为分子水平上判定食管癌临床分期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0.
肥大细胞与胶原粘附能力及粘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肥大细胞的粘附特性、与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胶原(CA)的相互作用和粘附实现的分子机制,作者用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和NAG法检测了未成熟人肥大细胞系HMC-1细胞粘附分子或其受体表达和HMC-1粘附至CA的能力以及粘附分子抗体封闭后,对HMC-1粘附的抑制效应。结果发现:①HMC-1细胞表达十余种粘附分子,高表达CD29、CD44和CD49e;②HMC-1与各型CA有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