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方法治疗外伤性耳廓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根据耳廓缺损部位和耳后乳突区皮肤损伤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外伤性耳廓缺损的可行性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本组108例外伤性耳廓缺损患者,采用两种耳廓再造的方法,72例运用耳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行耳廓再造,36例运用Brent技术行耳廓再造,耳支架均采用自体肋软骨雕刻。结果 108例再造外耳均愈合良好,外形满意,双侧耳对称。有4例出现耳软骨支架外露,经治疗后愈合。结论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可以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前提下,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2.
目的克隆淡色库蚊细胞色素P450(CYP6F1)基因并进行表达差异的鉴定。方法采用RT—PCR技术和RACE策略,从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抗性品系4龄幼虫中克隆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F1),用相应的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实时定量PCR和RT—PCR分析敏感、抗性品系蚊的CYP6F1表达水平及对蚊各期CYP6F1进行表达鉴定。结果成功克隆出CYP6F1基因,基因全长1639bp,开放阅读框为1527bp,编码508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AY662654)。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与已克隆的日本致倦库蚊细胞色素P450基因(AB001324)有99%的同源性,并具有所有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保守性特征,1个膜锚定信号、2个还原酶结合位点、1个典型的血红素蛋白结合位点和ETLR基序等。实时定量PCR和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CYP6F1在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抗性品系中表达水平高于敏感品系,且CYP6F1基因在淡色库蚊各个发育阶段有不同的表达。结论CYP6F1基因可能与杀虫剂抗药性相关,并且在淡色库蚊各个发育阶段有不同的表达。  相似文献   
43.
目的表达、纯化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抗性相关糜蛋白酶(NYD-Ch)基因并进行酶活性分析。方法应用PCR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目的蛋白;用酶促底物法测定表达蛋白NYDCh的酶学活性和最适pH值。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NYD-Ch,并转化到感受态菌E.coli BL21(DE3)中。SDS-PAGE和Western blot显示,目的蛋白分子质量与理论值相符。NYD-Ch最大活力通过S(Ala)2ProPhe-pNA获得。NYD-Ch活力随pH的增高而增大,在pH8.01~11.0的范围内较高,pH10.0时达最高。抑制剂PMSF、SBTI、TPCK对NYD-Ch酶活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成功表达了NYD-Ch蛋白,并分析了其酶学活性。本结果为深入研究NYD-Ch与杀虫剂抗性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4.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s)是一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的药物,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处方药,但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各种毒副作用,尤以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NSAIDs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已受到普遍关注,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提高,NSAIDs相关性肠黏膜的损害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NSAIDs相关性肠道损伤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5.
46.
【摘要]目的研究床旁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分(BISA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47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意识障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血尿素氮、胸膜渗出5个指标进行BISAP评分,分析BISAP评分对器官功能衰竭及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及其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47例SAP患者中,15例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31.91%;2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坏死,发生率48.94%。BISAP评分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或胰腺坏死的患者中,与未出现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坏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95%CI:0.740~0.974)和0.732(95%CI:0.584~0.880),取3分为最佳截点值,低分组(〈3分)患者全部存活,高分组(≥3分)死亡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0)。结论BISAP评分对预测SAP患者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坏死具有较高价值。是早期评估SAP预后的良好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尼美舒利(Nim)对5-氟尿嘧啶(5-Fu)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精密检测血浆中5-Fu的浓度,研究单用5-Fu及联用Nim后的药代动力学变化.结果:联用Nim后,5-Fu的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大血药浓度增大,清除率下降、达峰时间延迟、消除相半衰期增加.结论:联用Nim后可使5-Fu进入血循环总药量增加,在体内吸收减慢、消除延缓,作用时间延长.为两药联用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急诊肠镜下止血对大肠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月3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行大肠息肉EMR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且经药物保守治疗仍有活动性出血而行急诊肠镜下止血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后患者的即刻止血率、有效止血率、彻底止血率和再出血率,评价急诊肠镜对迟发性出血的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共发现18处息肉切除术后创面或裸露血管出血。出血部位无特异性;18处出血的息肉中,11处为直径≥10mm的息肉,占61.1%;息肉类型大部分为腺瘤性息肉,共16处,占88.9%;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4d,中位天数1d。所有患者均在出血病灶处或钛夹边缘增加钛夹进行加固止血,即刻止血率100%。其中14例患者术后1~7d均未观察到再出血表现,有效止血率93.3%,1例患者治疗后2d再次发生活动性出血,再出血率为6.7%。再次行急诊肠镜下钛夹止血,术后观察1~7d无再出血。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30d,均未发生再次出血及并发症,彻底止血率为100%。结论 对于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患者,若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建议尽早行急诊肠镜下止血,术中使用金属钛夹或增加钛夹个数进行止血可达到满意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49.
目的介绍并分析改良Nagata法耳再造术中顽固性漏气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 228例(1 286侧)行Nagata法耳再造术患者,术后用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再造耳形态。术中根据漏气严重程度予以不同处理:⑴单纯的细致缝合切口;⑵持续漏气时,应用凡士林或红霉素眼膏封堵已缝合的切口;⑶对于顽固性切口漏气,利用多抹棒生物胶封闭切口。根据患者耳后皮瓣张力及血供情况,调节负压装置的负压水平。结果 1 286侧小耳手术中,283侧应用了凡士林或红霉素眼膏,84侧使用多抹棒封闭切口,术后所有切口负压维持良好,无再发漏气。其中因术后皮瓣血供障碍进行负压调整的共73例,其中2例发生皮瓣坏死及软骨外露,行颞顶筋膜瓣转移覆盖及游离植皮后痊愈。其余再造耳轮廓逼真、外形满意,无术后皮下血肿或积液、切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多抹棒生物胶及简易负压装置系统能高效安全地解决改良Nagata法耳再造术中顽固性切口漏气的问题,从而获得轮廓清晰逼真的再造耳。  相似文献   
50.
[目的]改善急诊患者使用轮椅“一椅难求”的现象,满足急诊移动障碍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提升急诊优质服务的内涵。[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共享轮椅项目投入前2730例轮椅使用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6月共享轮椅推出后 7970 例共享轮椅使用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急诊服务效率:轮椅平均使用次数、轮椅平均使用时间,急诊患者平均滞留时间;人力、物资、维护管理成本;患者对共享轮椅的服务评价差异。[结果]实验组在急诊服务效率方面:轮椅平均使用次数远远大于对照组,轮椅平均使用时间和急诊患者平均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人力、物资、维护管理成本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患者对共享轮椅的服务评价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共享轮椅的使用改善了急诊患者使用轮椅“一椅难求”的现象,提高了轮椅的使用周转率,满足急诊移动障碍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节约了医院人力、物资、维护管理成本,提高了急诊共享轮椅服务评价度,提升急诊优质服务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