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诊断Wilson病(HL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HLD的认识。方法按Sternlieb标准回顾性分析确诊的23例住院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首次起病早期误诊19例,9例误诊为病毒性肝炎。5例有阳性家族史;4例父母近亲结婚。22例角膜K-F环阳性,21例血清铜蓝蛋白低于200mg.L-1;5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3例头颅MRI检查显示尾状核、豆状核等处异常信号。结论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改善小儿肝豆状核变性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的遗传学诊断及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方法回顾1例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基因的panel筛选结果。结果 2岁女孩,反复感染后出现恶心、呕吐、精神差及嗜睡,伴有间断抽搐。血生化检查示低血糖症、酸中毒;FBP1基因存在错义变异c.355GA,p.Asp119Asn(纯合),父母均携带该位点变异(杂合)。结论对于反复感染后出现发作性低血糖、酸中毒的患儿,需考虑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白介素17细胞因子家族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介素17(IL-17)家族的提出,揭示了又一独特的受、配体信号系统.目前,IL-17A(IL-17)和IL-17F作为该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基于IL-17家族分子特性的支气管哮喘发生机制研究尚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本文就IL-17与IL-17F细胞因子的分子结构、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功能及其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85例临床疑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MDCT检查资料,原始图像重建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小密度投影(MinIP)、CT仿真支气管镜(CTVB)技术。结果共检出异物87粒,其中4粒位于气管,83粒位于支气管。异物均为各类非金属异物,以植物性异物为主,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后处理图像清晰显示了异物的位置、形态和各种并发症等。结论MDCT扫描结合MPR、SSD、MinIP、CTVE等后处理重建,不仅能显示异物所在的解剖位置,而且能直接显示异物的形态、大小等,对临床医师取出异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Abernethy畸形又称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畸形,其主要的特征为门静脉部分或全部缺失,原门静脉血未经肝脏直接汇入腔静脉,从而使肝功能异常及胃肠道静脉血运障碍。该病于1793年由John Abernethy在女婴尸检中首次发现,于1997年命名为Abernethy畸形[1]。该畸形十分罕见,全世界仅有百余例报道,临床医生对于该畸形认识不够深入,容易误诊。现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例Abernethy畸形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活动期和30例缓解期PNS分别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PNS患儿活动期外周血总CD3 、CD4 、CD4 /CD8 均低于缓解期组与对照组(P<0.01),CD8 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NS患儿在活动期外周血T细胞数量异常,T细胞间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中19例行细胞片抗核抗体(Hep-ANA)、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检查,19例Hep-ANA阳性,18例ds-DNA升高,其中1例有阳性家族史。早期误诊13例。结论儿童SLE临床表现复杂和病程迁延反复,早期易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88例小儿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和病理分型及其治疗、预后。结果,儿童恶性淋巴瘤88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64例(72.72%),霍奇金淋巴瘤(HL)24例(27.27%),男61例,女27例。年龄2~14岁,平均9.6岁;Ⅰ、Ⅱ期患儿为20例,Ⅲ、Ⅳ期患儿为68例;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者57例;病理类型中,NHL以淋巴母细胞型最多见(29.69%),HL以混合细胞型多见(50%);NHL易发生骨髓浸润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提示儿童恶性淋巴瘤早期易误诊,预后与病期及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