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2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91.
目的:研究脑缺血后STAT1mRNA在病灶局部的表达水平以及电针的干预影响。方法:通过电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STAT1mRNA在病灶侧皮质、海马CA1区的表达水平以及电针的干预效果。结果:模型2h组无显著性变化;模型24h组多个指标稍有增高;模型组3d组指标均有显著的增加。电针组中电针2h组、电针24h与模型24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3d组与模型3d组比较,所有指标均明显偏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缺血3天后STAT1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而电针治疗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2.
目的:观察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骨骼肌Akt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用葡萄糖氧化酶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比较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浆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sulinSensitivityIndex,ISI)、血清c-肽(cPeptide,C—P)和骨骼肌Akt2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FPG、FINS、C—P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O.01),ISI和骨骼仙Akt2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针刺组的FPG、FINS、C—P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1,P〈0.05),ISI和骨骼肌Akt2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上调Akt2mRNA的表达,改善PI3K通路的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193.
目的:探讨电针“四白”和“颧髎”对小鼠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及其分型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电针“四白”和“颧髎”,干预30 min。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即刻早期基因c-Fos的阳性细胞密度,以及c-Fos阳性细胞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γ-氨基丁酸(GABA)共表达细胞的百分比,分析电针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c-Fos神经元的类型。另取10只小鼠,采用光纤钙成像技术分别观察电针前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钙活动的变化。结果: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的c-Fos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c-Fos和CaMKⅡ共表达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光纤记录钙成像结果显示,与电针前相比,电针期间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的自发钙活动显著上升(P<0.01);电针后,其自发钙活动较电针期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  相似文献   
194.
中风后痉挛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是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之后的运动感觉控制障碍导致的,各种间歇或持续的非自主的肌肉活动。笔者认为肝与中风后痉挛有着密切关系,在病机和治疗上起着独特作用,提出肝阴虚、肝血虚是中风后痉挛的病机关键,应当重视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195.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百会”“大椎”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运动功能、脑皮层血流灌注、小胶质细胞和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改善缺血性中风后运动功能的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组),每组15只。光栓诱导构建单侧缺血性卒中运动障碍模型。电针组小鼠在造模前进行连续7 d的电针“百会”“大椎”预处理,每次20 min,每天1次。用网格实验和爬杯实验评价小鼠造模前后运动功能;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评估小鼠初级运动皮层血流灌注量;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β、TGF-β、IL-10的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初级运动皮层小胶质细胞及其M2亚型细胞标记物的表达。结果:造模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网格错误率、患肢拖拽率升高(P<0.01),患肢利用率及患侧占健侧皮层血流灌注量百分比降低(P<0.01);血清IL-1β、TGF-β、IL-10含量升高(P<0.01,P<0.05);患侧初级运动皮层小胶质细胞呈阿米巴样,离子钙...  相似文献   
196.
梳理文献中针灸治疗过程产生舒适感的阐述,并探讨其生物学基础;对舒适度进行简单的分级,指出针刺治疗过程中取得舒适感的重要意义。考虑到现代临床对治疗少痛化和无害化的追求,目前针灸临床中应提倡和普及糖针。  相似文献   
197.
目的:比较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对健康受试者初级运动皮层(M1)皮质脊髓兴奋性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针刺后效应规律。方法:采用同体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纳入15名健康受试者,所有健康受试者共接受3个阶段的试验观察,分别为EA0组(单独接受电针1次)、EA6h组(1 d内接受2次电针刺激,2次干预间隔6 h)和EA48h组(3 d内接受2次电针刺激,2次干预间隔48 h),各阶段之间洗脱期为1周。各组均直刺左侧合谷23 mm,并且在合谷穴向左旁开0.5 cm处再直刺1针,连接HANS-200A韩氏电针仪,予连续波,频率2 Hz,给予运动阈值以上的刺激强度(肉眼可见局部肌肉明显跳动,且健康受试者耐受为度,1~2 m A),留针30 min。运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的单脉冲模式,检测首次电针前(T0)和末次电针结束后即刻(T1)、2 h (T2)、24 h (T3)健康受试者左侧第一背侧骨间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波幅、潜伏期(LAT)、静息运动阈值(r MT)以及凹槽钉板试验(GPT)完成时间。EA6h  相似文献   
198.
目的:观察操纵初级体感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对电针治疗炎性痛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一,将32只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在小鼠左后足底注射完全氟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痛模型。成模后,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针刺患侧环跳穴和阳陵泉穴,频率2 Hz,电流1 mA,每天30 min,连续7 d。造模前1 d、造模后1 d和电针第1、3、5、7天进行机械痛阈值(PWT)和热痛阈值(TL)检测。实验二,将32只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组、电针组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复合电针组,每组8只。所有小鼠进行CFA造模,成模后星形胶质细胞抑制组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复合电针组在右侧初级体感皮层后肢区(S1HL脑区)注射L-α-氨基己二酸(星形胶质细胞选择性胶质毒剂)实现特异性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组和电针组注射人工脑脊液。脑区注射3 d后,电针组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复合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方案同实验一。检测造模前1 d、造模后1 d和电针第1、3、5、7天PWT和TL,观察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对炎性痛小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9.
对《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针灸专辑“如何提升针灸证据质量”系列文章进行解读。研究显示针灸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报告质量较低,多因素Meta回归分析未能证实多数通常认为的针灸效应影响因素;分析了针灸RCT面临的方法学挑战,形成如何设计高质量针灸RCT方法学共识,系统评价证据数量巨大但未得到充分应用,大量西医临床实践指南推荐针灸疗法但推荐意见实用性有待提高。针对该专辑中提到的针灸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分析针灸临床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研究类型以及研究证据与临床决策的关系,提出了针灸临床研究的五阶段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200.
通过研读《素问·痿论》以及广泛阅读相关中医经典与文献,讨论了该篇中所提及的补荥通俞法的内涵,认为补荥通俞法是在五痿辨证基础上,补五输穴之荥穴,泻其输穴,运用荥、输穴的穴位特性治疗痿证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为补荥通俞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