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28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断肢再植后期容易出现主要血管闭塞等情况,术后肢体存活与侧支循环的建立密切相关。断肢再植侧支循环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近期研究证明生长因子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可能成为提高再植肢体存活率的一种新疗法。  相似文献   
42.
背景: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利用仿生学方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材料,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结构和性能。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复合组织工程支架的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①急性全身性毒性实验:将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浸提液与生理盐水分别注射至昆明小鼠腹腔,注射24,48,72 h记录小鼠体质量。②致敏实验:在日本大耳白兔背部皮下分别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浸提液与生理盐水,72 h内观察注射部位水肿及红斑情况,间隔14 d后再次行激发实验。③热源实验:在日本大耳白兔耳缘静脉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浸提液,注射后检测体温变化。④溶血实验:在稀释的兔抗凝血中分别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浸提液、生理盐水与蒸馏水。⑤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共培养,观察材料表面细胞增殖、生长及黏附状态。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材料无急性全身毒性、无致敏性、无热源反应、无溶血反应,该支架材料具有三维网络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增殖及黏附良好,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43.
背景:多模式镇痛模式应用于肾移植受者可有效减轻疼痛,并有利于移植肾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肾移植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合适的移植后镇痛药物及方式。方法:4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间断肌注镇痛药物,地佐辛多模式镇痛组给予地佐辛超前镇痛+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记录麻醉前,移植后12,24,48h的心率、动脉平均血压、血氧饱和度;抽取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和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结果与结论:与麻醉前比较,对照组移植后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5)。地佐辛多模式镇痛组CD4+、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移植后12h低于麻醉前(P〈0.05),移植后24h则恢复至麻醉前水平。CD8+、CD4+/CD8+与移植前比较变化不明显。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移植后48h明显高于移植前,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可见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肾移植后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患者移植肾肾功能短期转归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4.
1978年以来,我们对20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592例次血液透析,特此报告,并作有关讨论。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2例;年龄最大为58岁,最小为19岁。其中因慢性肾炎所致慢性肾衰者18例,因慢性肾炎和输尿管梗阻所致急性肾衰者各1例。透析前,血尿素氮为97  相似文献   
45.
1987年6月份,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境内在大面积上频繁发现蒙古旱獭(Marmota si-birica)大批自毙现象。我们于6月上旬至下旬在现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调查地区位于陈旗境内莫勒格尔河下游与额尔古纳河之间西北部的低山丘陵草甸草原地带,地处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范围之内,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蒙古旱獭是这里啮齿动物的优势种类。 该地区今年严重干旱,许多湖泊干涸,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测量经骶1-2侧块螺钉与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的钉道长度和最大拔出力,比较两者的固定效果。方法对27例(男14例,女13例)骶尾椎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经骶1-2侧块螺钉与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的钉道长度。取8具甲醛溶液固定的湿润成人骶骨标本,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定骶1椎体骨密度,记录其平均值。在同一骶骨标本左右侧分别随机植入经骶1-2侧块螺钉和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将标本固定于858型MTS材料试验机上,对螺钉施加轴向拔出力,计算最大拔出力。结果经骶1-2侧块螺钉平均钉道长度为(53.78±3.02) mm,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为(44.73±2.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骶1-2侧块螺钉即刻平均最大拔出力为(379.62±73.10) N,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为(230.62±98.52)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钉道长度及最大拔出力均优于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可作为临床上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7.
路路通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13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袁峰  张秀芝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877-1878
目的:探讨纯中药制剂路路通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后脑组织消肿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照组65例给予20%甘露醇、25%硫酸镁、10%氯化钾、胰岛素、乙酰谷酰胺静脉滴注,连用2周;治疗组65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患者出血量≤30ml,于发病后3d(30ml~50ml于发病后8d)给予路路通0.25g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8.46%,有效率96.92%;对照组显效率3.08%,有效率84.62%。水肿平均缩小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路路通注射液通过扩张血管使血肿周围的缺血得到改善,降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使患者的红细胞凝集性降低,血流动性增加,减弱脑水肿。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国产下颌前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5 例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9~15岁,平均12.6岁, 10゜> ANB > 5゜;经方丝弓固定矫治排齐上、下牙列后应用国产下颌前移器治疗,并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国产下颌前移器治疗5~7个月(平均6个月)后,Ⅱ类磨牙关系矫治为I类关系,覆牙合覆盖减小,头影测量下颌骨的变化最为显著, SNB角增大,下颌升支高度(Ar-Go)、下颌体长度( Go-Gn)增加。上颌骨的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ANB角减小、矢状关系改善。结论:国产下颌前移器治疗可以促进下颌骨生长,改善骨性矢状关系的不调。  相似文献   
49.
骶骨脊索瘤的靶血管栓塞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手术结合靶血管栓塞治疗骶骨脊索瘤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15例原发性骶骨肿瘤行靶血管栓塞 ,栓塞后平均 1.5d行骶尾部后方入路手术。结果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平均 10 38ml(4 0 0~ 16 0 0ml) ,术后引流量 6 0 0ml(4 0 0~ 12 5 0ml) ,术后输血量平均 2 2 5ml(0~ 80 0ml) ,栓塞后 1d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栓塞 1d后手术者。术后随访时间 1~ 10年 (平均 4 .1年 ) ,局部复发 4例 (2 6 .7% ) ,平均复发时间 2 .5 4年 ,无 1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 术前肿瘤血管栓塞可以大大减少术中出血量 ,使术野清晰 ,术前经动脉栓塞骶骨脊索瘤后采用单纯的骶后方入路可以满意的完全切除骶骨脊索瘤  相似文献   
50.
不同脑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单纯深低温停循环(DHCA)、逆行性脑灌注(RCP)和选择性脑灌注 (SCP)不同脑保护技术的效果。方法 15头小型猪随机分成 3组,DHCA组、RCP组和SCP组,三组动物在实验中均降温至食管温度 18℃,90min停循环期间采用不同的脑保护技术,然后复温至 37℃,再灌注时间为 90min。结果 DHCA组血液中PvO2、PvCO2 和脑组织氧摄取率(OER)在低温停循环(DHCA)开始后直线下降,在DHCA60min、90min时,DHCA组与其它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 05), DHCA90min时,RCP组与ACP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5),复温再灌注 30min、60min时,三组之间PvO2 值、PaCO2 值以及OER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5),实验结束时,DHCA组PvCO2 仍然较高,未恢复到术前水平,与其它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脑组织水含量和电镜检测DHCA组的脑组织水肿严重,RCP组次之,ACP组没有发生脑水肿。结论 DHCA方法简单,但安全时间较短,RCP能在DHCA期间的一定时间内较好地向脑组织提供氧及营养物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SCP在停循环过程中确保脑的血液供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术,避免了长时间的DHCA所造成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