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lt;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177;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177;7.27)均较对照组高(P&;lt;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小儿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内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痉挛不仅造成患儿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还可引起患儿关节挛缩、骨骼畸形、疼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3.
运动训练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2002-01/10共收治痉挛型脑性瘫痪212例。除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外,主要以运动疗法进行训练,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44.
目的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目前中国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少,同时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为了能提高这些患儿的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组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的影响。方法痉挛性双瘫患儿89例。根据年龄分为≤3岁组和>3岁组;并根据家长参与情况分为参与组和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全部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肌张力缓解的情况。结果≤3岁组总有效率95%,>3岁组总有效率72%,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30.26,P<0.01)。家长参与组总有效率为89%,家长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总有效率为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85.44,P<0.01)。结论不同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家长有规律的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肌张力的缓解,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7.27)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自动肌力训练仪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脑瘫患儿肌力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所有病人都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动肌力训练仪进行训练,每天1-2次,每次20-40min,2-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都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GMFM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GMFM评定站立项和走、攀登项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自动肌力训练仪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可作为重要的肌力训练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偏瘫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都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每天1—2次,每次20—40分钟,2—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都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GMFM评定站立项(D项)和走、攀登项(E项)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能有效提高偏瘫患儿运动功能,可作为偏瘫惠儿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8.
减重步行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减重组(n=3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减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项和E项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儿GMFM评定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减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可促进脑瘫患儿步行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工作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78例孤独症患儿的BAE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8例患儿中,BAEP正常33例(42.3%),异常45例(57.7%),主要表现为波幅改变、波潜伏期、 峰间期延长、波形分化不良或听阈值增高。 结论 孤独症患儿听力基本正常,但存在BAEP异常,提示脑干听觉传导通路异常可能是造成其认知与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其智力低下患儿早期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71例智力低下患儿予以功能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对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71例患儿中显效43例(60.56%);有效15例(21.1%);无效12例(16.9%),总有效率83.1%。平均发育商值从(55.78±7.63)提高到(78.52±8.98),t值17.89,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并提示年龄越小、家庭文化刺激环境越好治疗效果越好。结论早期智力干预能改善智力低下儿童的智能结构,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