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8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21.
目的探讨左上腹巨大肿块的CT定位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9例左上腹巨大肿块的CT资料,观察肿块-脏器界面、脾静脉-门静脉轴移位及腰大肌筋膜受侵等征象并进行分析。结果27例肿块-脏器交界角呈钝角者,26例肿块发生于该脏器,而8例呈锐角者均发生于该脏器外;呈“握球征”的18例中,17例肿块起源于该脏器,仅1例肿块起源于该脏器外;CT观察到“刀刃征”5例,肿块全部起源于该脏器外。全部病例中脾静脉-门静脉轴前移33例,均为腹膜后肿块;轴后移26例中,18例源自腹腔,8例为胰腺肿瘤。结论根据肿块-脏器界面、脾静脉-门静脉轴移位及腰大肌筋膜受侵等可对左上腹巨大肿块作出初步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2.
23.
MR成像常用于对大脑解剖的评价。近来在MR灌注成像新技术中,通过测量不同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如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速度(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拓展了MR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文综述了MR灌注成像时大脑局部血液动力学评估这一新技术及其在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24.
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结果:MR定位正确率为100%,5例血管脂肪瘤中4例以脂肪信号为主,瘤体内血管成分表现为条带状T2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例海绵状血管瘤呈椭圆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明显均匀强化,1例血管瘤MR表现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4例恶性淋巴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可中度或显著强化,有2例通过椎间孔向椎旁生长,1例破坏邻近椎体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3例脊膜瘤呈宽基底附着于硬膜,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瘤体明显的均匀强化,邻近硬膜增厚,结论:根据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静脉肾孟造影(IVP)后64层CT尿路成像(CTU)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探讨肾实质厚度、输尿管管径推测CT延迟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收集B超提示输尿管结石,行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共36例,患者行IVP检查后接受64层CT平扫,将上述原始资料传送至工作站,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KUB+IVP与CTU的诊断输尿管结石阳性率,对CTU中尿路延迟显影者,测量肾实质厚度及输尿管直径并取平均值,分析它们与延迟显影时间的关系。结果①36例输尿管结石中,KUB+IVP诊断正确者20例,CTU诊断正确者3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3,P〈0.05);@CTU中,随着肾实质厚度的变薄和输尿管直径的增粗,输尿管显影逐渐延迟。当肾实质的平均厚度减至0.99mm时,输尿管不显影。梗阻段上方输尿管管径粗于17mm者,输尿管不显影。结论①CTU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率优于KUB+IVP;②患侧肾实质的平均厚度、输尿管管径有望成为推测增强扫描CTU延迟扫描时间点的指标。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超声(CDU)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单侧颅外段椎动脉夹层(VAD)的一致性。方法 连续性回顾纳入2017年1月—2023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一院卒中中心就诊,因突发颈部或后枕部疼痛、有颈部按摩史、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疑似颈部动脉夹层的患者132例,同期行CDU与三维HRMRI检查,并以三维HRMRI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DU评估单侧颅外段VAD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通过CDU与HRMRI分别观察并记录颅外段VAD夹层病变部位及影像征象,即内膜撕裂征、壁内血肿、双腔征、腔内血栓、夹层动脉瘤、管腔不规则,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方法计算血管狭窄程度,并将二者检查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 (1)一致性分析:CDU评估单侧颅外段VAD的阳性率为93.2%(123/132),HRMRI为93.9%(124/132),二者一致性很强(Kappa为0.87);CDU检查颅外段VAD的敏感度为99.2%,特异度为87.5%,准确率为86.7%。(2)CDU与HRMRI影像征象:两者评估双腔征、夹层动脉...  相似文献   
27.
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脑梗死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梗死各期弥散成像(DWI)与常规MR的信号改变,总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的病例行常规MR及DWI。结果:DWI超急性期显示率达100%,急性期与T2WI相同,亚急性期则不如T2WI。ADC值至亚急性晚期达假正常化。结论:脑梗死的DWI随时间有特征性的规律,有利于临床分期,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快速扰相梯度回波(2D FSPGR)在颅脑低场MR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对70例颅脑用翻转角(FA)为70°的2D FSPGR(2D FSPGR 70°)获得T1加权图像,与常规自旋回波(SE)T1WI作对照,比较轴向图像的成像速度、血管显示、清晰度、增强效果、灰白质对比等方面,计算相关的质量控制参数,包括信噪比(SNR)、对比度(C)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2D FSPGR 70°的图像具有成像快速、血管显示为高信号、增强效果佳等特点.2D FSPGR与SET1WI的SNR、C及CNR分别为81.98、0.116、6.58和87.15、0.117、7.18,二者基本相当.结论2D FSPGR 70°在颅脑低场MR检查中具有许多SE T1WI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代替SE T1WI或作为T1加权的优先替补序列.  相似文献   
29.
传统公式计算脑CT灌注量的缺陷及其修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CT灌注模型研究传统最犬斜率方法的缺陷,并探讨其修正途径.方法建立CT灌注模型,将动脉端的团对比剂看作许多不同浓度的小节段组成,它们在流经毛细血管时相互分离,然后在静脉端再重聚在一起.模拟常规和较高的对比剂注射流率下的CT灌注过程,分别形成两组动脉和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用公式F=(dQ(t)/dt)/(Ca(t))计算两组的每个时间段的灌注值.结果常规注射流率下,当输入动脉TDC达峰值时,静脉内已有对比剂进入,用最大斜率方法计算出的F值偏低.提高注射流率后,当输入动脉TDC达峰值时,静脉内无对比剂进入,此时用最大斜率方法计算出的F值准确.结论最大斜率方法的缺陷是它的假设前提实际情况下很难满足,以致计算出的F值偏低.可通过增加对比剂的注射流率或预先对动脉TDC进行人工处理的方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SCT(螺旋CT)对正常中耳结构(主要为听骨链)的显示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 90耳(男52耳,女38耳)分三组,1组为正常SCT组30耳,2组为正常HRCT(高分辨率CT)组20耳,3组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40耳,利用Somatom Plus 4 CT进行扫描,用SSD(表面阴影成像)、MPR(多层面重建)螺旋CT三维成像软件处理图像.结果 SCT较HRCT扫描能清楚直观地显示正常中耳结构,对一些细微结构显示较一般HRCT扫描好.对豆状突、砧镫关节、镫骨上结构显示率分别为90%、93.3%、96.6%.SCT对30耳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结构的破坏能清晰显示.结论螺旋CT对正常中耳结构的显示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构破坏情况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