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39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2 毫秒
41.
目的:探讨慢性高糖状态下NIT-1细胞乳酸脱氢酶-A(LDH—A)活性与胰岛素分泌的关系。方法:以高糖单独或与草氨酸钠(LDH-A竞争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作用于NIT-1细胞,测定LDH-A表达与活性、乳酸、反应氧族(ROS)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关性。结果:慢性高糖作用可提高NIT-1细胞LDH-A表达与活性、乳酸水平,使胰岛素分泌受损;草氨酸钠作用可降低慢性高糖诱导的NIT-1细胞LDH-A活性和促进乳酸水平增高,改善细胞胰岛素分泌;此外,NAC作用引起的NIT-1细胞ROS水平下降伴随LDH-A活性、乳酸水平下降和胰岛素分泌改善。结论:慢性高糖诱导的LDH—A活性增高引起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ROS激活LDH—A可能是胰岛D细胞葡萄糖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的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β HSD-1)表达和活性变化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TNF-α以及TNF-α分别与阿司匹林、2’-hydroxyflavanone和RU486联合作用3T3-L1脂肪细胞,然后检测细胞11-β HSD-1 mRNA表达和活性以及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能力。 结果:TNF-α增加3T3-L1脂肪细胞11-β HSD-1 mRNA表达和活性,同时降低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阿司匹林减轻了TNF-α对11-β HSD-1 mRNA表达和活性的上调作用,并减轻TNF-α对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的抑制作用;11-β HSD-1活性特异抑制剂2’-hydroxyflavanone和皮质醇受体拮抗剂RU486也可减轻TNF-α对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的抑制作用。结论:TNF-α可通过提高3T3-L1脂肪细胞11-β HSD-1的表达和活性而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培养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的条件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 采用文献报道的条件培养液培养小鼠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观察其细胞形态、生长情况、细胞表面标志及mRNA水平,检测其oct-4基因表达,并以含胰高糖素多肽-1的无血清培养液诱导分化细胞,基因水平检测与胰岛素分泌细胞有关的基因表达。 结果: 小鼠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类圆形,细胞核大,胞质少;细胞增殖能力尚可;细胞表面CD13+、CD44-、CD45-、MHCⅡ-;有oct-4基因表达;诱导分化后,可见与胰岛素分泌细胞有关的基因表达。 结论: 成功培养小鼠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具有与文献报道类似的生物学特征;有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4.
脂毒性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脂毒性有启动和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尚未明了。本文对脂毒性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5.
成骨细胞对葡萄糖水平的感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新近研究表明,骨钙素可提高胰岛素分泌水平、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可阻止脂肪的积累,参与糖脂代谢,发挥此作用的主要是羧化不全骨钙素。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成骨细胞羧化不全骨钙素分泌水平的影响。 方法:切下人肋骨骨小梁剪碎,胰酶消化后以PBS彻底冲洗直至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片表面及清洗液中无粘着及漂浮的细胞,以DMEM完全培养液清洗骨小梁1次,移入培养瓶内培养,每周更换培养液1次,1周后可见成骨细胞自骨片移出,4~6周细胞融合成单层可作传代培养。取生长活跃的传二三代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分成5组,待细胞融合至80%以含5.6,7.6,9.6,12.6,20.6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刺激成骨细胞,同时加入维生素K2使其在培养液中最终浓度为10-5 mol/L。培养半小时后收集上清液,以放免法检测成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并以上清液中总骨钙素进行校正,计算羧化不全骨钙素率。 结果与结论: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成骨细胞羧化不全骨钙素分泌水平不同,7.6,9.6,20.6 mmol/L葡萄糖浓度组羧化不全骨钙素率高于5.6 mmol/L葡萄糖浓度组[(0.27±0.02),(0.29±0.04),(0.12±0.02)%,P < 0.05]。提示成骨细胞可感知葡萄糖浓度变化,在5.6~9.6 mmol/L葡萄糖刺激下成骨细胞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提高自身羧化不全骨钙素分泌水平,进一步提高葡萄糖浓度时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46.
瘦素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及葡萄糖信号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瘦素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与肥胖症有关的激素。它通过与下丘脑特异受体结合 ,发挥维持机体正常体重的功能。同时瘦素对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的外周作用亦存在影响 ,但结果不一 ,对其作用机制尚少有报道。我们研究瘦素对胰岛素分泌的急性与慢性影响 ,并通过观察细胞内游离钙、葡萄糖激酶 (GK)mRNA表达的变化 ,初步探讨瘦素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机制。一、研究方法1.胰岛 β细胞培养 :β TC3 细胞 (由美国爱因斯坦大学Efrat教授惠赠 )以含 15 %马血清、2 5 %胎牛血清 (PBS)、10 0U/ml青霉素、0 1mg/m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 …  相似文献   
47.
重视对餐后高血糖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励  程桦 《新医学》2000,31(5):261-262,282
1 引 言 糖尿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已有大量证据表明:持续高血糖状态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故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以往医务工作者较重视空腹血糖的控制,而对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近年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深入研究,学者们逐渐关注对餐后高血糖的防治。 餐后高血糖症包括:空腹血糖正常的餐后高血糖症,见于糖耐量减低 (IGT)和轻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增高的餐后高血糖症,如糖尿病。这里主要叙述糖耐…  相似文献   
48.
瘦素对肝细胞葡萄糖氧化及葡萄糖激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瘦素(Leptin)对肝细胞葡萄糖氧化的影响及其剂量效应,并观察其对葡萄糖激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正常大鼠肝细胞,以不加Leptin与加不同剂量的Leptin培养1小时后,以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肝细胞氧化〔U14C〕葡萄糖的量。以RTPCR法检测Leptin100μg/L处理组与对照组肝细胞葡萄糖激酶(GK)mRNA的表达。结果当Leptin浓度为10μg/L时,肝细胞葡萄糖氧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当Leptin浓度上升为50μg/L后,葡萄糖氧化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并随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加强。Leptin100μg/L处理组GKmRNA表达水平(以βactin校正)亦显著低于对照组(0.43±0.07比0.87±0.09,P<0.01)。结论低剂量瘦素对肝细胞葡萄糖氧化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瘦素则具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并至少部分通过抑制GK基因表达而达到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胰腺survivin基因mRNA表达,了解其在胰岛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小剂量多次注射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每周测定体重及血糖,并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胰腺survivin基因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BALB/c小鼠胰腺有survivin基因表达。STZ组体重在4周内无明显改变;血糖在第1周即明显升高;survivin表达水平在3、4周显著升高。对照组体重持续增加,血糖及survivin表达水平各周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正常小鼠胰腺有survivin基因表达,STZ注射后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胰岛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维生素E和丹参滴丸3组(各36例),在降糖、降压、调脂的基础上分别予以口服阿司匹林(0.1g/次,1次/日)、维生素E(0.1g/次,2次/日)和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日)治疗18个月,观察治疗后血糖、血脂谱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及颈、髂、股动脉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丹参滴丸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P0.01),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P0.05);颈、髂和股动脉IMT无明显增厚(P0.05)。治疗后丹参滴丸组颈动脉IMT增厚幅度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股动脉IMT增厚幅度低于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组(P0.05)。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可协助血糖、血脂的调控,延缓动脉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