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173篇
内科学   207篇
神经病学   27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15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3~28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召开。大会共收到有关文章600余篇,入选论文433篇,大会发言16篇。正式代表241人,列席代表60余人。会议期间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神经病学和从事神经科...  相似文献   
102.
缺氧诱导因子-1 α、VEGF在脑出血灶周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vascular endothelialgrouth foutor,VEGF)在脑出血灶周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7例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结果37例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HIF-1α阳性率为40.6%,HIF-1α在出血量>60mL时高表达,其阳性率为88.9%,与其他出血量(30~45mL,45~600mL)阳性率的表达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HIF-1α表达与手术时间明显相关,随着手术时间的推迟而增加,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HIF-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n=15,r=0.79)(P<0.01).结论脑出血后HIF-1α的表达与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相关,为判断脑出血灶周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提供了依据;HIF-1 α与脑出血后微循环的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甘露醇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本文对 12 0例诊断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治疗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对照研究 ,并以治疗前后临床症状、 TC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作为疗效观察的评定标准。结果 :甘露醇组 (应用甘露醇 ) 6 0例病人中 ,5 4例 (90 %)在 2 4小时内症状完全缓解 ,2例 (3.3%)明显缓解 ,3例(5 %)轻度缓解 ,1例 (1.7%)无效 ;非甘露醇组 (未应用甘露醇 ) 6 0例病人中 ,15例 (2 5 %)在 2 4小时内症状完全缓解 ,18例 (30 %)明显缓解 ,2 5例 (4 1.7%)轻度缓解 ,2例 (3.3%)无效。结论 :使用甘露醇是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动态CT(DCT)技术是采用第三、四代具有动态程序等高性能的CT扫描机,通过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后连续进行快速CT扫描,以检查血管和局部组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新型检查方法。一方面可直接显示出血管和组织的病变,另一方面也可了解由于阻塞性血管病变引起的血管内血流变化及组织灌注异常情况。近年来才有一些国外作者运用DCT来深入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探讨突触蛋白-Ⅰ(synapsin-Ⅰ)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移植治疗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寻求这一过程的可调控点或调控切入点.方法 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ESC和遭受缺血缺氧打击的已分化PC12细胞,模拟ESC移植迁移的过程,建立ESC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离体模型.采用Hoechst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计算ESC的迁移率,然后转染Synapsin-Ⅰ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 ONs)以抑制ESC的Synapsin-Ⅰ表达,观察转染后ESC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未分化ESC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已分化ESC.遭受缺氧缺血打击后的PC12细胞比未遭受缺氧缺血打击的PC12细胞更能吸引ESC的迁移.转染Synapsin-Ⅰ AS ONs后ESC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转染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ESC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离体模型中,ESC的迁移能力受宿主细胞内环境的影响,并可能与ESC自身Synapsin-Ⅰ的表达水平有关,Synapsin-Ⅰ可能参与了ESC移植治疗脑缺血过程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行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32例,选取手术过程中获得的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HE染色及TUNEL染色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出血4h,血肿周围脑组织即可见散在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神经元[(2.8±0.8)个/高倍视野],24~48h时达到高峰[(12.5±3.9)个/高倍视野],49~72h高表达持续存在[(12.2±1.8)个/高倍视野];出血4h可见神经元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出血12h可检测到明显的凋亡细胞[阳性细胞数为(11.2±4.1)个/高倍视野],24~48h凋亡细胞明显增多[(29.7±8.4)个/高倍视野],49~72h达到高峰[(33.2±4.3)个/高倍视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凋亡细胞呈正相关性(r=0.788,t=7.02,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发生一系列形态学变化,其演变规律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8.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医核细胞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铁在阿尔茨海默病(AD)APPswe/PSl△E9转基因小鼠脑区中的沉积情况以及与老年斑的对应关系,并探讨铁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PCR鉴定为阳性的APPswe/S1△AE双转基因4及8月龄小鼠为实验组,通过ThioflavineS,Perl’s—DAB,A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铁在脑组织中的沉积并与同月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实验组小鼠基底神经节处均见到铁的沉积,在皮质及海马处呈棕褐色沉积,其分布与老年斑的分布相类似;而对照组小鼠的皮质及海马未见铁的沉积。结论:脑内过多铁的沉积可能是Aβ蛋白在脑内聚集,从而形成老年斑的原因之一,提示铁螯合剂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AD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0.
背景目前,转基因小鼠越来越多地在脑血管病研究中应用,小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进行该项研究的一种重要模型,因此对该小鼠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也变得非常必要. 目的建立重复性强,稳定性好的小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为以后对转基因小鼠的研究做好技术准备. 设计采用配对两组比较的研究方法. 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选用 BALB/c和昆明白两种小鼠(均购自同济医科大学动物房) , 5~ 0及 6~ 0两种规格的尼龙丝线,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 干预选择 BALB/c和昆明白两种小鼠进行栓塞试验,观察小鼠品系、体质量、线栓规格及术后温度对梗死结果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小鼠的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昆明白小鼠的平均梗死体积为 (12± 4)mm3, BALB/c小鼠的平均梗死体积为 (22± 3 )mm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16.425,P< 0.01). BALB/c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与昆明白小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005,P< 0.05). 17~ 22 g小鼠匹配 6~ 0的线栓组较 30~ 35 g 的小鼠匹配 6~ 0线栓组梗死体积所占百分比较大( t=14.070 , P< 0.01),神经功能评分也高于后者( t=3.714, P< 0.05). 结论小鼠品系、小鼠体质量与线栓规格是否匹配、术后温度是否保持恒定均影响小鼠线栓模型的稳定性.必须严格控制上述各种因素以建立稳定的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