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评价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银屑病中的实际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ABC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银屑病各期皮损的EGF及EGFR含量。结果:①银屑病进行期皮损EGF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正常人皮肤。②在正常人皮肤EGFR主要位于基底层及邻近基底层的部分棘细胞层,而银屑病皮损表皮各层均显著增加。结论:EGF及EGFR对银屑病皮损角朊细胞过度增殖及异常分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伊曲康唑短程疗法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观察杨磊王忠永周淑华王秀敏张玉杰(附属医院皮肤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伊曲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我们从1995年8月开始,用西安杨森公司生产的广谱抗真菌药依曲康唑,采用短程疗法治疗浅部真菌病45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3.
微小RNA(miRNA,microRNA)是近几年被人们所研究的相对较新型的分子,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大约由19~25个核苷酸组成,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与靶细胞靶基因的结合来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微小RNA的表达异常在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微小RNA在特应性皮炎中表达异常。本文对微小RNA在特应性皮炎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痰液及血液来源铜绿假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T3SS)和VI型分泌系统(T6SS)的基因分布特性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至2018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不同标本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共92 株(痰液来源61株,血液来源31株);PCR法检测菌株T3SS效应蛋白基因exoS、exoT 、exoU 、exoY 、pscC 和T6SS效应蛋白基因tssB1、tse1、tse2 、tse3 、tssB2 、pldA 、tssB3 、pldB 的携带情况;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统计分析不同感染与分泌系统基因携带情况的关联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基因与耐药的关系。结果:痰液及血液来源的菌株中T3SS蛋白基因exoT 以及T6SS蛋白基因tssB1、tse2 、tssB2 、pldB 的检出率均高达90%以上,痰液来源菌株T3SS蛋白基因exoU 的携带率(32.8%)显著高于血液来源菌株的携带率(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显著高于血液来源菌株(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xoU 和pldA 之间存在正相关(r =0.474,P <0.01);携带不同T3SS及T6SS基因的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6SS效应蛋白基因pldA 与T3SS效应蛋白基因exoU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常同时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痰液和血液来源铜绿假单胞菌T3SS效应蛋白编码基因exoU 的携带率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我们要及时检测T6SS效应蛋白基因pldA 在菌株中的分布,关注菌株致病特性,并关注痰液来源菌株的毒力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用药及治疗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25.
诊断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的医学桥梁课程,实验诊断学教学是临床医学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教改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发现的一些矛盾进行了进一步思考: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改变;实验教学内容的改变。  相似文献   
26.
原因不明性肝炎血清中TTVDNA的检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原因不明性肝炎中TT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感染的检出状况及其临床意义。在TTVORF1设计引物,建立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检测50例原因不明性肝炎、40例正常健康人与3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TTVDNA,比较TTVDNA阳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50例原因不明性肝炎中16例TTVDNA阳性(32%),比正常健康人群(2/40,5%)与乙肝病毒携带者(2/30,6.7%)血清中TTV DNA检出率为高(P<0.05),16例TTV DNA阳性患者中以慢性肝炎占多数(12/16,75.5%),表现为反复、持续ALT异常。TTV在原因不明性肝炎中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可能是本地区原因不明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27.
患者 ,女性 ,5 8岁。盆腔脓肿术后 5天 ,发热、腹痛、腹胀 4天以急性腹膜炎、肠破裂入院。入院后行末端回肠回盲部切除 ,回肠、升结肠吻合 ,腹腔探查引流术。术后第 11天在引流创口处脓苔中分离出两株革兰氏阴性菌。在创口出现感染后 ,用亚胺培南 0 .5 g/8小时抗感染治疗 ,术后第 14天创口脓苔消失 ,培养无细菌生长 ,继续用药 3天后停药。患者引流创口处脓苔经肉汤增菌后接种于血平板中 ,3 7℃培养 2 4小时后分离到两种不完全相同的菌落 ,涂片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分离纯化后分别经Vitek -AMS系统GNI +卡鉴定均为大肠埃希菌 ,鉴定百分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3例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ACS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高于SA组(P〈0.05)及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组患者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MMP-2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hs—CRP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MMP-2,MMP-9在ACS中的高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联合检测血清MMP-2,MMP-9与hs—CRP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9.
患者,男,49岁,农民。面部、手背结节性损害3个月。患者于1986年6月发现右手拇指上端一个粉刺状损害,后渐发展至右背及面部。开始增长迅速,一月后  相似文献   
30.
SHV、TEM基因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及基因型别,并寻求一种适合临床使用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方法。方法 使用PCR法和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检测20株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ESBLs。结果 PCR法共检测出15株TEM型ESBLs,其中1株同时携带有SHV基因组。用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未检出ESBLs。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株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多为TEM型,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不适用于铜绿假单胞菌ESBLs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