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和大枣)及其药群配伍的抗炎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在大鼠胸腔内注射1%角叉菜胶0.2ml诱发胸膜炎模型。中药各组分别给予小柴胡汤不同药群配方的中药灌胃(分别按如下组成和剂量:柴芩3.5g/kg,姜夏3g/kg,参草枣4.5g/kg,柴芩+姜夏6.5g/kg,柴芩+参草枣8g/kg,姜夏+参草枣7.5g/kg,全方11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5天,在未次给药后2h造模,造模12h后检测胸腔渗出液体积、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各组大鼠胸腔渗出液体积、渗出液中白细胞数量、MPO和TNF-α含量以及血清IL-8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柴芩组、姜夏组、全方组胸膜炎胸腔渗出液中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胸膜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柴芩组、全方组、姜夏组和参草枣组作用较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通过抑制TNF-α、IL-1β和IL-8等细胞因子的升高,抑制白细胞活化、浸润游走等环节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考察小柴胡汤及其药物配伍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胸膜炎的影响.方法大鼠胸腔注射0.2 mL 1 %角叉菜胶诱导胸膜炎模型,中药各组给予小柴胡汤不同药群配方的中药灌胃1次(分别按如下剂量:柴芩3.5 g/kg,姜夏3 g/kg,参草枣4.5 g/kg,柴芩-姜夏6.5 g/kg,柴芩-参草枣8 g/kg,姜夏-参草枣7.5 g/kg,全方11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5 d,在末次给药后2 h造模,造模12 h后检测胸腔渗出液体积、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溶菌酶(LZM)、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活性)以及血清NO、IL-8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各组大鼠胸腔渗出液体积、渗出液中白细胞数量、MPO含量以及血清IL-8、NO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胸腔渗出液LZM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胸膜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柴芩组、姜夏组、参草枣组和全方组作用较优.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组(柴芩组、姜夏组、参草枣组)可能是通过抑制NO、IL-8的升高,抑制白细胞活化、浸润游走等环节产生抗炎效用的.  相似文献   
33.
焦虑症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心身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个体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干预的方法,但现有抗焦虑药物存在易依赖、起效缓慢、药物间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诸多缺陷.利用中医方剂多成分共存、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寻找中药抗焦虑新药具有可能.但引入现代焦虑动物模型和药物效用评价技术,从实验角度揭示中医药防治焦虑症的现代内涵及其作用机制尚属空白.本课题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焦虑动物模型和了解到的焦虑病理生理机制,以中医药防治焦虑症的经验以及立法组方思路为背景,选取经典方酸枣仁汤,在确认其抗焦虑作用的基础上,筛选最佳有效剂量,同时探查高架十字迷宫模型(EPM)动物可能存在的内分泌、免疫状态,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在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探讨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可能机制.最后通过对酸枣仁汤的大体部位的分离和分离各部分配伍的正交试验,探察该方抗焦虑效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10年至2013年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案例,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提出有效防范措施,自2014年1月起将PDCA循环应用于猝死防范的管理中,比较PDCA应用前后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率。结果:从2014年至2016年底,该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率降低至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应用PDCA可有效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率,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维护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5.
低血糖性脑功能障碍(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血糖性脑功能障碍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例长期误诊的低血糖性脑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例均表现为发作性神经精神症状,空腹或发作时血糖〈2.8mmol/L,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释放指数为2.5~16.2,腹部B超和CT正常;3例行剖腹探查,其中1例为胰岛素瘤行手术切除,另1例行胰腺部分切除术,经手术者疗效较佳。结论 低血糖性脑功能障碍的病因以胰岛素瘤引起的胰岛素不适当分泌过多为多见。对发作性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应常规查空腹和发作时血糖以血浆胰岛素;若有高胰岛素血症时应行B超和CT检查,但肿瘤发现率不高;即使阴性,亦反剖腹探查,行胰腺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对癫(癎)灶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9例癫(癎)患者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癎)样放电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发作期脑电图(癎)样放电检出率为94%,发作间期为9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对癫(癎)的诊断和癫(癎)灶的定位有重要意义.发作间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对癫(癎)灶的定位价值接近于发作期脑电图(癎)样放电.  相似文献   
37.
总结我院控制药占比的经验,分析我院控制药占比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近年来,通过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树立合理用药观念,严格执行制度,实施综合管理,控制药占比,使我院药占比为32%左右,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持续服用抗癫痫药的成人癫痫患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与脑部结构异常、痫性放电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病例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水平,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癫痫组存在免疫异常,IgM滴度高。但脑部结构异常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水平相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脑电图异常组的IgM滴度高。结论:成人癫痫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因素参与了癫痫的发病过程,正规持续的抗癫痫治疗有利于改善免疫紊乱。脑部是否存在结构异常对免疫应答无明显相关性。痫性放电的产生可能与免疫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9.
40.
癫发作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癫发作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癫患者75例(癫组),据入院时距末次癫发作的不同时间(24 h内2、4~48 h4、8~72 h)采血,测定并比较癫患者在各时间点的血清hsCRP含量;另取门诊健康体检者19例(对照组)采血,比较发作≤1次/周的癫患者发作后24 h内和对照组的血清hsCRP含量。结果:癫患者发作后血清hsCRP含量于发作后24 h内明显增高,之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发作≤1次/周的癫患者发作后24 h内血清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癫发作可引起脑神经元损伤,并伴有血清hsCRP含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