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5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79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基于精准护理理念的标准化健康教育在妊娠期合并甲亢的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合并甲亢的剖宫产产妇1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3例。观察组年龄(23.55±2.67)岁,孕周(37.62±2.11)周...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D-二聚体(D-Dimer)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的APE患者,同时行超声心动图、NT-proBNP、cTnI、D-Dimer检查,排除可能影响NT-proBNP、cTnI、D-Dimer浓度的疾病。根据肺栓塞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中高危组、中低危组、低危组。结果血浆NT-proBNP浓度在高危组、中高危组、中低危组均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NT-proBNP与肺栓塞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0.618,P<0.05),单独检测可用于预测右心室功能不全,最佳截断值为1305 n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2%和69.9%(AUC=0.751,95%CI:0.672~0.819,P<0.05)。D-Dimer浓度在高危组、中高危组、中低危组与低危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浓度与危险分层无相关性(r=0.078,P>0.05),预测右心室功能不全的效能较差(AUC=0.569,95%CI:0.485~0.651,P>0.05)。cTnI浓度在高危组、中高危组、中低危组均高于低危组(P<0.05),与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0.303,P<0.05),预测右心室功能不全的最佳截断值为0.20μ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7%和40.9%(AUC=0.655,95%CI:0.571~0.732,P<0.05)。联合检测NT-proBNP、cTnI预测右心室功能不全(RVD)效能优于单独检测(AUC=0.778,95%CI:0.701~0.842,P<0.05)。结论血浆NT-proBNP、cTnI水平随着危险分层增加而升高,对于鉴别APE患者是否合并RVD有一定价值,可用于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分层、预后判断。D-Dimer浓度与肺栓塞危险分层无相关性,预测RVD效能较差。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的影响,探讨Wnt信号调控该过程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无菌分离获取小鼠BMDM,以集落刺激因子(M-CSF)作为刺激因素,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7d,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鉴定BMDM纯度。后以TGF-β1作为干预因素,分别设立对照组(A组:a-MEM高糖培养基+M-CSF)、实验组(B组:a-MEM高糖培养基+M-CSF+TGF-β1),M-CSF浓度为60 ng/ml,TGF-β1浓度为5 ng/ml。以α-SMA作为肌成纤维细胞表面标志物,以F4/80作为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3 d后流式检测α-SMAF4/80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测定各组Wnt3a、DVL(dishevelled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M-CSF刺激骨髓细胞7 d后流式检测BMDM比例最高,纯度达(94.44±6.11)%。以M-CSF诱导7d为分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3 d后实验组α-SMAF4/80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6.365,P=0.0007),Wnt3a、DVL、β-catenin的蛋白表达也显著增高(tWnt3a=12.06,P<0.0001;tDVL=8.168,P=0.0002,tβ-catenin=6.752,P=0.0005)。 结论TGF-β1可刺激BMDM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Wn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BMDM的纤维化过程;通过降低巨噬细胞Wnt信号通路的活性可能成为延缓纤维化发生的潜在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造影剂肾病大鼠肾脏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内质网调节激酶(PERK)、真核起始因子2α(eIF2α)及C/EBP同源蛋白质(CHOP)的表达情况,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造影剂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和高、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组(80 mg,40 mg),每组15只。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24、48、72 h留取血清;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TUNEL法及Western印迹法测casepase-3的表达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GRP78、p-eIF2α、p-PERK及CHOP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UN、Scr显著升高,细胞凋亡严重,GRP78、p-eIF2α、p-PERK及CHOP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组,BUN、Scr显著下降,凋亡指数降低,GRP78、p-eIF2α、p-PERK及CHOP的表达显著下调,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组之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结论PERK/eIF2α/CHOP通路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大鼠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发展;阿托伐他汀在造影剂诱导的肾脏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调节PERK/eIF2α/CHOP通路,从而减轻内质网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低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角膜较薄(角膜基质厚度<400 μm)的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圆锥角膜患者8例(8眼)。所有患眼刮除角膜上皮后,行低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患者的矫正视力、屈光状态、最薄处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最薄处角膜的厚度为418.0 μm,刮除角膜上皮后为383.5 μm,交联治疗后12个月为414.0 μm。治疗前角膜顶点的最大K值、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58.2 D、0.52(logMAR)和2 698.5 cells/mm2,治疗后12个月,上述数据分别为58.9 D、0.46和2 685.9 cells/mm2。结论低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是治疗角膜厚度<400 μm的圆锥角膜有效、安全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神经调节素1β(neuregulin1β,NRG1β)对实验性老年痴呆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21β(IL-21β)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30只,经左侧脑室微量注射淀粉样蛋白β1-40(Aβ1-40)建立实验性痴呆模型,经右侧脑室注射NRG1β干预治疗,Y型电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原位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21β表达。结果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较对照组认知能力明显下降、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神经细胞IL-21β蛋白表达增强(P〈0.05)。经NRG1β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认知能力显著改善、TUNEL阳性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IL-21β表达减弱(P〈0.05)。结论 NRG1β可能下调IL-21β表达,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改善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7.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肾脏近曲小管产生的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34kDa,可刺激骨髓红系造血母细胞的增生与分化,对红细胞的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兔肝VX2肿瘤模型演变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建立30只新西兰兔肝VX2肿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术后16天、28天、42天各对一组荷瘤兔行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后立即处死荷瘤兔,切除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超声造影动脉相与病理测量肿瘤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其中第3组大于第2组,第2组大于第1组(P<0.05).三组肿瘤超声造影均呈"快进快出"恶性肿瘤造影声像表现,但动脉相增强模式不同,即在第1组主要呈整体增强(6/10),第2组主要呈不均匀性增强(6/10),第3组主要呈周边环状增强(9/1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准确测量出兔肝VX2肿瘤直径及变化趋势,可根据肿瘤在动脉相的增强模式来判断肿瘤的血供状态及坏死范围,能较好地评估兔肝VX2肿瘤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1年的眼位及外斜漂移。方法 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的120例患儿分为BLR-rec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66例)和R&R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54例),术后1~3d、6周、1年进行随访,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结果 术后1~3d,两组欠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正位率、过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斜漂移与手术年龄、屈光不正、矫正视力、术前斜视度、是否伴斜肌手术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行BLR-rec和R&R两种术式矫正术后1年内,眼位呈向外斜漂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观察和分析内斜视儿童眼位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11月至2011年9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行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手术并且术后随访眼位正位(≤±8△)的连续性病例111例.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评估患儿的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患儿的立体视锐度.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内斜视类型之间周边融合建立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内斜视类型、弱视治疗时间、手术年龄、两眼屈光参差差值、术后斜视度对周边融合建立的影响,并采用优势比(OR)进行比较.结果 111例内斜视儿童中,术后获得周边融合者68例(61.3%),其中获得中心融合者6例(5.4%);56例(50.5%)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手术年龄(b=-0.842,P<0.01)、弱视治疗时间(b=-0.135,P<0.05)、最终随访的斜视度(b=-1.305,P<0.05)与术后周边融合的建立呈负相关;两眼屈光参差差值与术后周边融合的建立不相关(b=-19.670,P>0.05).4种内斜视类型之间术后周边融合建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77,P<0.01),周边融合建立的困难程度依次为先天性内斜视(OR=1.0)、非调节性内斜视(OR=3.00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OR=4.475)、高AC/A型内斜视(0R=82.217).结论 内斜视儿童手术年龄愈早、术前弱视治疗时间愈短、术后斜视度愈小,术后愈易建立周边融合;4种内斜视类型中,建立周边融合的难易顺序依次为先天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内斜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