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MUC2 (mucin 2) and MUC3 (mucin 3) genes in tissues of the normal gastric mucosa,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and gastric carcinoma. Methods MUC2 and MUC3 apomucin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MUC2 and MUC3 mRNAs were detect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 In the normal stomach, antibody detecting MUC2 apomucin and oligonucleotide probe detecting MUC2 mRNA were not reactive with mucus-producing cells in the superficial epithelium and neck, which were weakly reactive with antibody and probe detecting MUC3.In the duodenum, MUC2 apomucin andmRNAwere found at the peri- and supranuclear area of goblet cells, but MUC3 apomucin and mRNA were at the cytoplasm of gobletcells and columnar cells.MUC2 and MUC3 apomucins and its mRNAs were found in 85.2%, 88.9% and 31.6%, 57.1% of specimens of IM, 67.4%, 66.7% and 57.9%, 43.6% of specimens of gastric carcinoma. There were no associations between expressions of MUC2 and MUC3 gen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IM. Patients with moderate/well differentiation had higher proportion of MUC2 apomucin expression than those with poor differentiation (P<0.05), and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taining of MUC3 apomucin in the cancerous tissues had higher proportions of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s (P<0.01), serosal invasion (P<0.05) and clinical stages Ⅲ-Ⅳ (P<0.05). Conclusions MUC2 and MUC3 genes are mainly expressed in the mucosa of the duodenum, and marked expression is seen during the neoplastic transformation of stomach mucosa.MUC3 apomucin might have a poor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MUC5AC、MUC6核粘蛋白合成肽在诱导小鼠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动物实验方法观察MUC5AC和MUC6粘核蛋白的合成肽诱导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及其淋巴细胞体外杭肿瘤作用。结果 MUC5AC、MUC6合成肽可诱导小鼠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迟发型过敏反应,但不能产生脾淋巴细胞的明显增殖及体外杭790l胃癌细胞株的作用。结论 MUC5AC、MUC6合成肽免疫小鼠可引发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但尚不足以产生淋巴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83.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黏蛋白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黏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 4 6例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 ,其中 39例癌旁组织 ,另有 10例正常人胃黏膜。采用H .pylori的检测采用Warthin Starry银染法 ,黏蛋白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2 1例H .pylori感染者中有 14例 (6 6 7% )癌旁黏膜中呈现MUC2黏蛋白的表达 ,18例无H .pylori感染者黏膜中有 6例 (33 3% )呈现MUC2黏蛋白的表达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 2 1例H .pylori感染者中有 7例 (33 3% )癌旁胃黏膜组织中MUC1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 ) ,而 16例胃癌H .pylori感染阴性者中有 12例 (75 % )癌旁胃黏膜组织中MUC1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2 1例H .pylori感染者中有 7例(33 3% )癌旁胃黏膜组织中MUC6黏蛋白呈阳性表达 ,而 16例H .pylori感染阴性者中有11例(6 8 8% )癌旁胃黏膜组织MUC6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0例H .pylori感染者中有 5例(2 5 % )癌旁胃黏膜组织MUC5AC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而 14例H .pylori感染阴性者中有 10例 (71 4 % )癌旁胃黏膜组织MUC5AC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胃癌患者H .pylori感染与胃癌组织中MU  相似文献   
84.
作为一种消化道疾病,表现为排便频次减少、粪便干结和(或)排便困难的慢性便秘多见于老年人患者。相对年轻人而言,便秘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大危害。作为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便秘不但会给患者的生活品质带来一定影响,并且还会引发各类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猝死、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并发症。本文就老年人慢性便秘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人们对该疾病的认知,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5.
大肠癌APC基因15外显子突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微卫星不稳 (MSl)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 76例大肠癌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MSI。结果  76例大肠癌中检出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2 9例 ,突变率为 3 8 2 % ;APC基因突变多见于左侧大肠癌 ,但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高频率微卫星不稳 (MSI H)大肠癌APC基因突变率显著低于低频率微卫星不稳 (MSI L)和微卫星稳定(MSS)大肠癌 (P <0 0 5~ 0 0 1)。结论 APC基因可能是散发型大肠癌的易感基因 ,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中可能参与了染色体不稳途径  相似文献   
86.
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114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114例的诊断分析周子成江正辉汪荣泉杨仕明李治惠顾红光方昌林近年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有增多趋势,有时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现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AFP阴性HCC114例的诊断进行分析。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1...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大鼠黏蛋白rMuc3酶切保守基序LS1KGS2IV1V2中各氨基酸对其蛋白酶切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点突变技术,设计相应突变引物,以p20为模板,基于PCR扩增得到突变体,并经测序验证.然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突变体的表达,并分析未酶切部分所占比例.结果 细胞裂解物经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证实在55kd处存在未酶切的部分,在30kd处存在可被抗V5抗体检测的N端部分,经过Quantity one分析后发现,S2/A完全抑制了酶切的发生,G/A抑制了绝大部分的酶切(未酶切部分占79%),L/A、I/A、V1/A、V2/A均对酶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未酶切部分分别为22%、39%、14%和17%,而K/A和S2/A几乎对酶切没有影响,其未酶切部分分别为6%和3%,酶切效率与p20(未酶切部分占4%)几乎一样.结论 酶切保守基序LS1KGS2IV1V2中各氨基酸对其蛋白酶切的发生是很重要的,其机制可能是因为此保守基序位于β2和β3片层之间的环状区,其上的氨基酸对于维持黏蛋白的构象是必须的.在S1上可能有O型糖链的存在,并且去除此O型糖链不影响酶切保守基序LS1KGS2IV1V2的酶切.  相似文献   
88.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5AC基因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汪荣泉  房殿春  罗元辉  刘为纹 《癌症》2000,19(2):121-123
目的:揭示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MUC5AC基因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分型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SP法检测人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5AC核蛋白的表达。结果:人正常胃中的浅表1/3范围内广泛分布MUC5AC基因产物(100%),肠化、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29.6%、100%和40.0%。胃癌组织中MUC5AC核粘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肿瘤  相似文献   
89.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6核粘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组织以及胃癌组织中MUC6核粘蛋白的表达规律 ,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方法 应用兔抗人MUC6核粘蛋白的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正常胃粘膜 (n =10 )、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粘膜 (n =2 9)和胃癌组织 (n =47)中MUC6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 人正常胃粘膜中胃腺的基底部广泛分布MUC6核粘蛋白 (10 0 % ) ,而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13 .8%、70 %、44.7%。胃癌组织中MUC6核粘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肿瘤的部位和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分化与浸润、临床分期和Lauren氏分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UC6基因是组成胃粘膜的粘蛋白基因之一 ,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 ,但与患者的一些临床病理指标之间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