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多发性硬化患者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NASC)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3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13 例健康志愿者施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第2 ~ 5 颈椎(C2 ~ 5)水平前索、后索、侧索及灰质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扩散率(MD)值,比较两组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相关分析检验多发性硬化组患者FA值和MD 值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发性硬化组患者C2 ~ 5 前索、侧索、后索和灰质NASC 的FA 值降低、MD 值升高(均P < 0.05);相关分析显示,FA 值与EDSS 评分呈负相关(r = - 0.328 ~ - 0.207,P = 0.001 ~ 0.035),各兴趣区MD 值与EDSS 评分呈正相关(r =0.234 ~ 0.409,P = 0.000 ~ 0.018).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 表现比正常脊髓的FA 值降低,提示存在隐匿性病变.脊髓扩散张量成像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评价和疗效判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病灶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7例经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检查。序列为平扫轴位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 FLAIR)、增强轴位T1WI、SWI。结果 29个病灶伴行静脉,5个病灶内可见静脉穿行,24个病灶周边可见1条以上静脉绕行。病灶周边为低信号环者52个,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者31个,15个病灶表现为均匀低信号。脑深部核团(黑质、丘脑枕等)显示异常铁沉积。结论 SWI有助于提高对活体多发性硬化病理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分析首次发作的视神经炎(acute optic neuritis,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V1)的功能连接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1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视神经炎及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获取静息态f MRI数据及临床信息。应用统计参数图(SPM5)进行数据后处理,选择初级视觉皮层为种子点,分析ON患者与健康志愿者V1区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情况,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将ON患者的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PASAT)与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炎患者枕叶舌回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扣带回、右侧缘上回、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岛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ON患者PASAT评分与右枕叶舌回、右额上回和右额叶内侧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呈正相关。结论静息态f MRI能检测到首次发作的ON患者V1区与视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减低,以及默认网络的代偿性活动,为临床探索疾病的早期损害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方法比较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elerosis,RRM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局部脑灰质的体积差异,推断灰质体积变化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对32例RRMS患者和32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和三维T1WI扫描,采用参数统计软件包SPM5进行图像后处理,对RRMS组及对照组数据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比较.利用相关分析检测患者灰质体积的变化与疾病病程、临床残疾程度及脑内可见病灶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RMS患者的灰质萎缩区域分布广泛,在两侧丘脑(左侧2031,右侧1711)、尾状核(左侧815,右侧1031)、海马旁回(左侧313,右侧467)及额、颞、顶、枕叶多个皮质区域,灰质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53~11.163,校正后均P<0.01).RRMS患者两侧丘脑(左侧r=-0.596,右侧r=-0.694)和右侧尾状核(r=-0.409)的体积与脑内可见病灶的体积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 RRMS患者灰质萎缩具有分布广泛的特征,尤其在深部灰质更显著.灰质萎缩的关键机制可能是继发于脑内可见病灶的神经元或轴索变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 of regional grey matter volume changes in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 patients by voxel-based morphometry ( VBM) and presume the possible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Methods 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T1-weighted three-dimensional MRI were obtained from 32 RRMS and 32 sex- and age-matched normal controls.The comparison of grey matter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SPM5 and VBM.A Pearson correlational analysis was used to assess correlation between gre matter loss and disease duration,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 (EDSS) and visible brain lesion volume.Result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RRMS patients had extensive bilateral grey matter atrophy in thalami (left 2031 and right 1711),caudate (left 815 and right 1031) and parahippocampal gyrus (left 313 and right 467),as well as several cortical regions in frontal,temporal,parietal,and occipital lobes (t value were between 8.853 and 11.163,all P < 0.01).Regional grey matter loss in bilateral thalami ( r value were - 0.596 on left and were - 0.694 on right) and right caudate ( r = - 0.409 ) were strong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visible brain lesion volume in RRMS (all P < 0.05 ).Conclusions By means of VBM,extensive grey matter atrophy are found in RRMS patients,especially in deep grey matter.Axonal degeneration secondary to visible brain lesions may be a key pathogenesis of grey matter atrophy in RRM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临床与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视神经脊髓炎多以急性脊髓炎(13例)或视神经炎(7例)为首发症状,复发病程(18例)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视力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或复视(7例),以及病灶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3例)。部分患者眼底呈急性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3例),球后视神经炎(5例)或视神经萎缩(4例)变化;视觉诱发电位呈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良(7例)。脑脊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4.44%(8/18)和50.00%(6/12),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27.78%(5/18)。8例患者头部MRI检查显示存在颅内病灶,分布于下丘脑、脑桥、中脑、第四脑室周围。结论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三、第四脑室周围和脑桥等病灶分布具有特征性,与脑内水通道蛋白4高表达区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临床与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视神经脊髓炎多以急性脊髓炎(13例)或视神经炎(7例)为首发症状,复发病程(18例)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视力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或复视(7例),以及病灶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3例)。部分患者眼底呈急性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3例),球后视神经炎(5例)或视神经萎缩(4例)变化;视觉诱发电位呈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良(7例)。脑脊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4.44%(8/18)和50.00%(6/12),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27.78%(5/1 8)。8例患者头部MRI检查显示存在颅内病灶,分布于下丘脑、脑桥、中脑、第四脑室周围。结论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三、第四脑室周围和脑桥等病灶分布具有特征性,与脑内水通道蛋白4高表达区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TI)比较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的扩散性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0例视神经脊髓炎、1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髓DTI检查,分别测量颈椎C2~5水平前索、侧索、后索和灰质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率(M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脊髓炎组患者前索、侧索、后索FA值降低(均P0.05),左侧侧索、后索、灰质MD值升高(均P≤0.05);多发性硬化组患者右侧侧索、后索FA值降低(均P0.05)。与多发性硬化患者相比,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侧索FA值更低,左侧侧索和右侧后索MD值更高(均P0.05)。结论 DTI可以检出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的水分子扩散异常,进而发现二者脊髓扩散指标的差异性,为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梅毒性脊膜脊髓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报道1例梅毒性脊膜脊髓炎患者,并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患者青年女性,慢性起病,表现为双下肢麻木半年,加重伴右下肢无力2个月。既往2年前有会阴部丘疹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示右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腱反射活跃,右侧巴宾斯基征(+);T7以下针刺觉减退,双侧关节位置觉正常,双髋以下音叉振动觉稍减退;双侧指鼻稳准,双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血清快速梅毒反应素试验(RPR)(+);脑脊液(CSF)RPR(-);血清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CSF TPHA(+)。首次胸段磁共振(MRI),(神经科症状出现4个月后)提示T6~7处短T2等T1异常信号,T1强化显著,表现为炎性肉芽肿特征性的"烛泪征"和"翻转征",后经甲强龙和青霉素治疗病灶缩小、症状痊愈。结合其既往病史、脊髓病的临床和影像表现,血和CSF梅毒抗体和相关抗体检测结果,可以确诊为梅毒性脊膜脊髓炎。结论梅毒性脊膜脊髓炎在梅毒早期或晚期均可出现,起病形式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影像学多表现为局部脊髓炎症和炎性肉芽肿,经过正规驱梅治疗病灶和症状均可消失,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脱髓鞘疾病,是中青年人群中非外伤性致残的最常见原因,全球约有250万以上MS患者,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仅英国每年就达12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20亿元)[1].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曾被认为是MS的一个亚型,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根据文献报道NMO在非白人种中多见,尤其多见于东亚如日本、中国、新加坡等国家.国内对于NMO的发病率尚无权威统计.  相似文献   
20.
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CIS)是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事件的急性或亚急性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在24h以上,有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多种转归。我们收集了36例CIS患者,总结其临床和MRI表现,以增进对此综合征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