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8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3 毫秒
51.
目的:了解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父母亲或监护人的精神卫生状况,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按便捷抽样方式抽取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来自来国29个省市的129个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家庭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自评问卷测试,同时填写一般情况表进行评定。结果:患儿父母或监护人90项症状平均得分为1.56分,高于全国常模1.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五个维度的得分也高于全国常模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学历的群体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得分更高,较低收入者在人际关系敏感与抑郁维度得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父母亲或监护人心理健康值得关注,医护人员应加以重视,对重点关注的低学历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应特别加强心理辅导,不断提升低学历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心理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52.
儿童足跟部创伤较少见,由于特殊的解剖特点和功能,其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成为临床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处理不好,常遗留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慢性溃疡、跟骨外露继之发展成慢性骨髓炎,严重者可致患肢负重功能丧失.既往常采用"桥式"交腿皮瓣,小腿后侧逆行岛状皮瓣、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胫后动脉岛状皮瓣转移或转位、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等方法修复."桥式"交腿皮瓣法的病程较长、患儿痛苦大,后几种方法的皮肤耐磨性不好、皮肤感觉恢复欠佳.2001年5月至2007年10月间,作者应用趾短屈肌肌皮瓣修复3例儿童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伴跟骨外露,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作者通过对10例共11髋误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理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儿进行分析。认为生后6个月以内的优部感染病史和X线片成臼指数小于30°,股骨头、颈不同程度的变形是鉴别诊断的关键。髋关节CT扫描也有助于鉴别,并就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4.
目的:对比布洛芬混悬液和盐酸曲马多片用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50例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A组)和曲马多组(B组)各75例。A组麻醉苏醒后每8 h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次,维持48 h;B组麻醉苏醒后每8 h口服盐酸曲马多片1次,维持48 h。如服用上述药物仍不能控制疼痛,则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15 mg/kg。第1次服药前、术后1 h、8 h、16 h、24 h、32 h、40 h、48 h、72 h分别用改良面部表情法评估疼痛情况。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头痛、便秘、瘙痒、药物过敏、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等并记录。结果:A组与B组第1次服药前及术后1 h、8 h、16 h、24 h、32 h、40 h、48 h、72 h改良面部表情法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中需要额外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镇痛的病例分别为6例(8%)和9例(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药物过敏、呼吸抑制的病例。A组中出现不良反应13例(17.3%),B组中出现不良反应27例(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恶心、呕吐、嗜睡、头晕的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镇痛的效果与盐酸曲马多片相当,但不良反应率更低。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实现初期愈合后不同腓骨状态与再骨折、踝外翻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至2011年收治的59例Crawford Ⅳ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根据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实现初期愈合后的腓骨状态,将其分为CPT伴腓骨假关节组(A组)、CPT伴腓骨完整组(B组),比较这两组患儿的再骨折、踝外翻、胫骨外翻、肢体不等长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中有14例患儿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36.8%,30例患儿发生踝外翻,踝外翻发生率为78.9%,踝外翻Malhotra分级,0级:8例,Ⅰ级:15例,Ⅱ级:3例,Ⅲ级:12例.27例患儿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外翻发生率为71%,胫骨平均外翻7°(5°~20°).24例患儿存在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为63.2%,平均肢体不等长1.26 cm (0.6~4.4cm).B组中有2例患儿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9.5%,11例患儿发生踝外翻,踝外翻发生率为52.4%,踝外翻Malhotra分级,0级:10例,Ⅰ级:6例,Ⅱ级;3例,Ⅲ级:2例.8例患儿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外翻发生率为42.9%,胫骨平均外翻2.9°(5°~13°).13例患儿存在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为61.9%,平均肢体不等长1.48 cm (0.5~5 cm).A组的再骨折和踝外翻发生率比B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T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后伴有腓骨假关节者,其再骨折、踝外翻发生率高.CPT的治疗应该重视腓骨假关节的治疗.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X线分型,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04年至2014年期间收治的171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X线片,男125例(73%),女46例(27%),手术时平均年龄42.5个月.胫骨X线表现包括以下四种情况:Ⅰ型,胫骨前弓,在畸形的顶点处骨皮质增厚、但骨髓腔正常;Ⅱ型,胫骨前弓,在畸形的顶点处髓腔狭窄、骨皮质增厚和骨小梁的缺失;Ⅲ型,胫骨囊性病变,可以发生在胫骨的任何部位;Ⅳ型,胫骨假关节.腓骨X线表现包括以下四种情况:a:腓骨发育正常;b:腓骨发育不良(腓骨直径小于健侧腓骨直径);c:腓骨囊性变,多数发生在腓骨下1/3;d:腓骨假关节.根据患儿就诊时胫骨和腓骨的X线表现,提出一种新的X线分型方法.无论患儿是否曾经历手术治疗、是否有内外固定.结果 171例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按新的X线分型方法,不同类型的病例数如下:Ⅰa型9例,Ⅰb型3例,Ⅰc型3例,Ⅰd型4例.Ⅱa型9例,Ⅱb型15例,Ⅱc型3例,Ⅱd型6例.Ⅲa型6例,Ⅲb型12例,Ⅲc型8例,Ⅲd型17例.Ⅳa型13例,Ⅳb型10例,Ⅳc型4例,Ⅳd型49例.结论 结合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胫骨和腓骨的X线表现、提出的这种新的X线分型方法,能够囊括目前本单位所有的病例.有可能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评价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屈膝步态的近期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7月对存在屈膝步态、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10°~30°的痉挛性脑瘫儿童行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16例(26侧下肢)纳入研究,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7.5~11.6岁,平均8.9岁.术后高分子绷带固定6周,拆除石膏后功能锻炼,夜间长腿管型支具固定维持矫形.记录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角度、腘角、膝关节活动范围、屈膝步态改善情况、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腘绳肌肌力、小腿三头肌肌力、侧位膝关节X线片Insall-salvati指数和Wren改良的屈膝步态的医师视觉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MFCS分级为Ⅱ级9例,Ⅲ级7例,无GMFCS分级Ⅰ、Ⅳ、Ⅴ级病例.均行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6侧下肢同时行髂腰肌松解术.10侧下肢同时行跟腱延长术.病例随访48~65个月,平均54个月.治疗后所有病例屈膝步态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患儿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膝关节屈曲畸形角度及腘角明显减小(P<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大(P<0.01).股四头肌肌力显著增加(P<0.05).腘绳肌肌力、小腿三头肌肌力无显著变化.侧位膝关节X线片Insall-salvati指数明显减小,髌骨高位得到纠正.2例(2侧下肢,7.7%)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损伤症状,经更换高分子绷带,增大膝关节屈曲至20°左右,并予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3侧下肢,11.5%)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3例(3侧下肢,11.5%)出现股骨截骨远端轻度移位,未做特殊处理,截骨端塑型良好.无一例出现过度矫正、膝反屈、压疮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脑瘫屈膝步态能有效改善步态,纠正膝关节屈曲畸形和髌骨高位,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减轻膝关节疼痛,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8.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简称DDH)是儿童骨科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DDH的非手术治疗是通过Pavlik挽具或髋关节外展支具来获得髋关节复位[1].DDH的外科治疗是指对非手术治疗失败的DDH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包括麻醉下的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切开复位、股骨截骨或骨盆截骨等.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包括:脱位的髋关节获得稳定的中心性复位;最大限度的减小并发症的发生,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髋关节僵硬等,以及减少远期随访时的再次手术率[2].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不同手术年龄与术后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59例Crawford Ⅳ型CPT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CPT手术时年龄大小,将其分为小于3岁组(A组,34例)和大于3岁组(B组,25例),比较2组患儿胫骨假关节初期愈合率、再骨折发生率,踝外翻、胫骨外翻和下肢不等长这些后遗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31例(91.2%)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其中,7例(22.6%)发生再骨折;14例(45.2%)发生踝外翻,平均踝外翻11.3度(5~25度);13例(41.9%)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平均外翻8.5度(5~20度);14例(45.2%)存在下肢不等长,平均下肢不等长2.4 cm(0.5~4.0 cm).B组21例(84.0%)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其中,7例(33.3%)发生再骨折;8例(38.1%)发生踝外翻,平均踝外翻13.8度(5~30度);12例(57.1%)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平均外翻9.5度(5~20度);16例(76.2%)存在下肢不等长,平均下肢不等长1.8 cm(1~3 cm).B组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1岁以上CPT患儿一旦形成胫骨假关节,如患儿无严重骨质疏松、营养状况较差等不利条件;即可考虑手术治疗,以减少术后下肢不等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目的介绍肱骨远端倒“V”形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操作技术,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作者收治10例儿童肘内翻患儿,术前依照x线片测量肘内翻的严重程度,确定需要外翻截骨的角度,在肱骨远端实施倒“V”形截骨,实现所需矫正的角度为内翻角+7°的正常提携角后,采取交叉克氏针固定,屈肘60°位石膏固定,6周后拆石膏并拔除克氏针,开始主动肘关节功能训练。采用临床外观、肘关节伸屈功能,x线片测量提携角的方法评价治疗结果。结果1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年(1—2.5年)。患肢提携角接近正常,肘关节伸屈活动达到术前水平,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矫形丢失、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平均10周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临床评价和x线评价结果均达到优良的标准。结论肱骨远端倒“V”形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矫形效果好,能有效恢复肱骨与尺骨的解剖轴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