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对膈下动脉的显示情况,并了解膈下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行上腹部CT血管成像患者的资料.对所有病例的图像分别采用MIP、MPR和VR 3种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对所有病例双侧膈下动脉的起源进行分析.结果:3种重建方法显示膈下动脉的能力差异有显著性,MIP明显优于MPR及VR,MPR又优于VR.右侧膈下动脉起源于主动脉、腹腔干、右肾动脉、胃左动脉的发生率分别为39.8%、36.1%、17.7%及4%,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副右肾动脉及左侧膈下动脉者均为0.8%.左侧膈下动脉起源于腹腔干、主动脉、左肾动脉、肝左动脉及胃左动脉的发生率分别为70.4%、24.8%、1.6%、1.6%及0.8%;起源于右侧膈下动脉者为0.8%.双侧膈下动脉共干发出者发生率为23.2%,其中16%起源于腹腔干,7.2%起源于腹主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快速、精确、非损伤性地显示双侧膈下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膈下动脉的起源部位经常存在变异,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方法:搜集2001年~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瘤5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瘤体明显均匀强化,2例病变轴位显示病灶跨过左侧椎间孔向椎管外"钳状"生长。其中1例相应椎体合并小血管瘤。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为少见肿瘤,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定位及定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能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最后确立诊断,仍须结合临床及完整的病理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者认知功能改变与背侧丘脑1H MRS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例(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8名(对照组),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数字连接试验A (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和MRS检查;计算各代谢物,包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谷氨酰胺复合物(Glx)和肌醇(mI)的峰下面积与肌酸(Cr)峰下面积的比值(NAA/Cr、Cho/Cr、Glx/Cr及mI/Cr)。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Cho/Cr、mI/Cr减小,Glx/Cr升高,NCT-A时间延长、DST得分减少(P均<0.001)。肝硬化组NCT-A时间与Cho/Cr、mI/Cr呈负相关(r=-0.477,P=0.001;r=-0.695,P<0.001),与Glx/Cr呈正相关(r=0.665,P<0.001);DST得分与Cho/Cr、mI/Cr呈正相关(r=0.478,P=0.001;r=0.632,P<0.001),与Glx/Cr负相关(r=-0.572,P<0.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背侧丘脑内代谢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4.
结构化报告中ACR编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开发基于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简易ACR编码系统,将ACR编码应用于结构化报告中。方法采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选用拼音加加及五笔加加作为中文输入平台,利用ACR编码光盘版构建编码数据库,自行开发我院的结构化报告系统。结果本系统编码数据库包含ACR编码表和简易ACR疾病编码表,首先在ACR编码库中查询与诊断意见相符的编码,并对选择进入的编码进行简化,存储于简易ACR疾病编码表中,运行一段时间后启动诊断意见区自动匹配功能,自动匹配功能与简易ACR疾病编码表相关联。结论系统可靠、使用方便,可明显提高编码速度及准确性,提高影像诊断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64岁.4个月前发现左侧上颈部肿块,局部无红、肿、热、痛,无其他不适.体查:左耳垂下可扪及4 cm×4 cm大小的肿块,皮肤无溃烂,无色素沉着,质硬,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临床拟鼻咽癌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收入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联合应用MRI的双激发式稳态自由进动(BTFE)序列与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e-THRIVE)成像序列分析岩静脉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与同侧三又神经的空间毗邻关系.方法 选取41例面肌痉挛及气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飞利浦公司ACHIEVA NOVA DUAL A-serial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成像.成像序列为BTFE与e-THRIVE序列,主要观察脑桥小脑角区岩静脉及其与三叉神经的窄间毗邻关系.结果41例共82侧岩静脉及同侧三叉神经均显示清晰;岩静脉位于蛛网膜下腔,呈局部游离状态.岩静脉主干支数为1、2、3支者分别为70侧(86%)、10侧(12%)、2侧(2%).37例共74侧岩静脉(91%,BTFE、e-THRIVE序列)位于三叉神经根的背外方,3例共6侧岩静脉(7%,e-THRIVE序列)位于神经根的腹外方,1例共2侧岩静脉(2%,BTFE 序列)位于神经根的正上方.结论 联合应用BTFE与e-THRIV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岩静脉及三叉神经,并可以准确评估两者间的空间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前提供局部影像学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者(HBV-RC)背侧丘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改变。方法收集影像学诊断或肝脏穿刺病理诊断HBV-RC患者28例(男/女,24/4例),病史9个月~31年,年龄27~61岁。Child-Pugh A、B、C级11、11、6例;对照组为同期相同性别、年龄及学历相匹配(相差≤3年)的健康体检者。所有被试者进行双侧背侧丘脑多体素磁共振波谱(MRS)。使用SPSS13.0软件,HBV-RC组、对照组双侧代谢物比值行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正常组和HBV-RC Child A、B、C四组间MRS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选取检验水准α=0.05。结果相对于对照组,HBV-RC组Glx/Cr升高,mI/Cr、Cho/Cr降低。对照组与Child-A级、B、C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RC组内Child-C级与A、B级间Glx/Cr、mI/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ild-A、B、C级两两间Cho/Cr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HBV-RC患者背侧丘脑波谱改变随Child分级加重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生殖系统平滑肌瘤的不典型MR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研究,探讨不典型平滑肌瘤的MRI特点及其与病理的对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4例累及女性生殖系统的不典型平滑肌瘤的MRI及病理图像.结果 按MR表现分为肿瘤囊性成分包绕瘤实质、假性恶性肿瘤征象、均匀信号实性肿块.发病部位包括发生于子宫者19例,其中发生于浆膜下11例,肌壁间4例,阔韧带3例,宫颈2例,粘膜下2例,阴道1例,卵巢1例.除2例粘膜下肌瘤为实性外,其余肿块大体上均呈不同程度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低、等信号,T2wI上以中等高信号多见,增强扫描瘤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组织病理上显示肿瘤细胞及间质不同程度水肿、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囊变及出血.结论 生殖系统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相应的平滑肌瘤.不典型平滑肌瘤多表现为盆腔囊实性肿块.观察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实质内是否存在短T2信号,有助于平滑肌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肾动脉及输尿管(CTU)同步显示技术进行探讨。方法对38例正常人肾脏自愿贡献者行肾动脉造影及输尿管成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PHILIPS公司Brilliance16排螺旋CT,经肘静脉注入欧乃派克总量130 ml,350 mgI/m,后处理技术主要采用MIP及VolumeRender(VR)。结果本组资料中CTA显示肾动脉4~5级的分支、CTU显示双侧输尿管全程显影有31例,占81.6%,只显示肾动脉3级分支、一侧肾盂或一侧输尿管显示不佳的为5例,占13.2%,只能显示肾动脉2级以内分支或一侧肾盂、输尿管不显影为2例,占5.2%。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肾动脉及输尿管(CTU)同步显示技术可以无创性的术前评价肾动脉及输尿管有无病变、先天发育异常等。借助功能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显示双侧肾动脉和输尿管的起源、分布及两者之间的走行关系。为临床医师提供详细的资料,特别是有利于肾脏移植手术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