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观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血脂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CHD患者122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54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68例(UAP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又根据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57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65例)。测定各组血GP、PAgT及血脂水平。结果 UAP组患者GP、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组GP、PAgT也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SAP组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GP-140、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回归分析发现,CHD患者PAgT水平与GP、LDL-C、脂蛋白(a)呈正相关。结论 PAgT水平升高是CHD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脂血症可以促进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硬化过程中的活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程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为婴儿保健门诊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05~2009-07某医院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的762名患婴母亲进行自设计调查表调查,采用累积比数模型对家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婴病程的家庭影响因素为性别、月龄、喂养方式、家庭关系角色冲突、婚姻正常、扩展家庭、文化程度低、疾病家庭照顾差、家庭功能障碍。结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健康教育,改善婴儿患者者的家庭功能,同时应开展婴儿营养知识的普及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婴幼儿重症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发病特点,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2例婴幼儿重症MP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重症MP肺炎中有18例(81.8%)的患儿起病急,以剧烈咳嗽、气喘起病,并很快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肺外并发症多见,20例(90.9%)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外症状,其中有13例(59.1%)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肺外器官系统受累;肺部病变严重,6例并发大叶肺实变,4例并发肺不张;5例单用大环内酯类抗感染疗效不佳;20例完全康复,2例仍遗留肺不张。结论肺炎支原体可引起重症肺炎,对于临床上有上述表现的重症肺炎,应考虑到重症MP肺炎的可能性,除使用阿奇霉素外,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疗效不佳病例,可并用利福平,注意防治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律时出现长R -R(窦性停搏 )是否为病窦综合症的特征性改变。方法 选择PSVT的住院患者 2 2例 ,年龄 48± 12岁。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常规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 ,并行射频消融治疗 ,消融后 ,常规行窦房结功能测定 ;2 2例患者中 ,房室拆反 13例 ,房室结内拆反 9例。结果 :2 2例患者中 ,PSVT转律时R -R长达 2 5 0 6— 672 0ms;8例患者转律时出现晕蒙 ,且R -R均大于 40 0 0ms。所有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 ,测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均正常。结论 :PSVT转律时出现长R -R并非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表现 ,可能与PSVT时顺应性改变有关 ,故可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V1导联假r’波对鉴别室上速的发生机制及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射频消融的 7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和 70例隐匿性房室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时的 12导联体表心电图 ,找出心动过速时逆传p’波在不同导联中的位置及与QRS波的关系。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发作时 ,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肢导联无逆传p’波 ,而V1导联有假r’波 43例 ,发生率 5 9.7% ;肢导联有假s波 ,V1导联有假r’波 15例 ,发生率 2 0 .8% ;12导联有假q波 1例 ,发生率 1.4% ;12导联均无逆传p’波 13例 ,发生率 18.1%。隐匿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 ,V1导联未发现有假r’波。本文资料显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发作时 ,V1导联出现假r’波共 5 8例 ,总发生率 80 .5 % ,V1导联假r’波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诊断的特异性 10 0 % ,敏感性 80 .5 %。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假r’波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 )的诊断特异性强 ,敏感性高 ,是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的一种简捷、准确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林劲  吴明 《海南医学》2002,13(12):180-180
目的: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V1导联假r'波对鉴别室上速的发生机制及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射频消融的7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和70例隐匿性房室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找出心动过速时逆传p'波在不同导联中的位置及与QRS波的关系。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发作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肢导联无逆传p'波,而V1导联有假r'波43例,发生率59.7%;肢导联有假s波,V1导联有假r'波15例,发生率20.8%;12导联有假q波1例,发生率1.4%;12导联均无逆传p'波13例,发生率18.1%。隐匿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V1导联示发现有假r'波。本文资料显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发作时,V1导联出现假r'波共58例,总发生率80.5%,V1导联假r'波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诊断的特异性100%,敏感性80.5%。结论:室上性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假r'波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的诊断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是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的一种简捷、准确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电生理特性 ,探讨AVNRT的消融方法学及疗效判断终点。方法 对 42例AVNR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测量术前快经路前传有效不应期 (FERP -B)、术后快经路前传有效不应期 (FERP -A)、术前和术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 (Wen -AVN)、心房程序刺激最长A2 H2 间期 (AHmax)、心动过速时A2 H2 间期 (AHsvT)及心动过速周长 (CL)。结果  42例AVNRT患者中 ,慢—快型 40例 ,慢—慢型 1例 ,快—慢型 1例。所有患者消融慢径路后均未诱发AVNRT ,成功率为 10 0 %。消融前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分别为3 2 9.14± 5 2 .3 4ms和 3 18.47± 46.2 5ms,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消融FERP -B和FERP -A分别为 :3 12 .14± 5 1.3 6ms和 2 67.62± 48.80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彻底阻断慢径传导 ,可改善房室结传导功能 ,是RF CA治疗AVNRT安全、有效、理想的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皮肤营养差,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易造成皮下脂肪液化、肌肉萎缩、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目前已有人应用直流电导入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本工作应用脉冲电导入胰岛素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取得满意效果。实验证明,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作者观察冠心病(CAG)及(或)CAD并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其冠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并追踪观察介入术后冠脉再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给予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激动剂及抑制剂其对心力衰竭兔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 构建容量及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家兔模型,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给药期间心律失常并进行心率变异性与心律震荡分析,比较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成分(LF)、高频成分(HF)、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给予β3-AR激动剂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增加SDNN、LF、HF、LF/HF值(P〈0.05)及降低TO值,增加TS值(P〈0.05),给予β3-AR抑制剂可以拮抗上述效应。结论 激动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减少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与其对交感神经张力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