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肿瘤学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急性卒中后营养状况的恶化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1)明确急性卒中发生后营养状况的变化。 (2 )探讨营养状况恶化与吞咽障碍、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临床住院急性脑卒中病例 132例 ,脑出血 4 4例 ,脑梗塞 88例 ,动态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营养学指标 ,同时记录吞咽障碍、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持续时间。结果 :(1)卒中发生后机体将出现营养状况的恶化 ,在病程二周内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 (2 )吞咽障碍组、感染性并发症组的营养状况恶化的程度均较阴性组重。 (3)营养状况恶化的程度与吞咽障碍、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呈相关性。结论 :卒中发生后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 ,吞咽障碍、感染性并发症是营养状况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探讨吞咽障碍对脑卒中后营养状况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住院急性脑卒中病例132例,动态记录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营养学指标,同时记录吞咽障碍、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持续时间。结果①至病程第4周,吞咽障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的幅度(10±6)明显小于无吞咽障碍组(14±6)(t=3.772,P=0.000)。②吞咽障碍组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48.6%)及持续时间(6±8)d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犤24.2%,(2±4)d犦(χ2=8.371,P=0.040,t=4.236,P=0.000)。③病程2周内吞咽障碍组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的幅度(3.3±2.8)g/L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犤(2.2±2.4)g/L(P=0.013),同样吞咽障碍组的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三头肌围降低的幅度(2.5±1.4)mm,(4.3±2.6)cm犦也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犤(1.5±0.89)mm,(2.0±1.4)cm犦(P值均<0.001)。结论吞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危险因素之一;吞咽障碍通过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加剧营养状况的恶化,最终阻碍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营养状况对急性脑卒中康复影响研究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变化、营养状况对急性脑卒中康复的影响和影响卒中后营养状况恶化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临床住院的急性脑卒中132例。动态观察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营养学指标及延髓麻痹和感染性并发症持续的时间。应用统计学相关方差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不仅与入院时的营养状况相关,而且与住院期间营养状况恶化的程度更为相关。(2)卒中发生后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3)卒中后营养状况恶化的程度与吞咽困难和感染性并发症持续的时间长短相关。结论(1)卒中后患者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恶化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呈负相关。(2)营养状况恶化的原因是营养成分摄入减少和机体卒中后的高代谢。  相似文献   
4.
吞咽障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及神经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探讨吞咽障碍对脑卒中后营养状况变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住院急性脑卒中病例132例,动态记录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营养学指标,同时记录吞咽障碍、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持续时间。结果 ①至病程第4周,吞咽障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的幅度(10&;#177;6)明显小于无吞咽障碍组(14&;#177;6)(t=3.772,P=0.000)。②吞咽障碍组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48.6%)及持续时间(6&;#177;8)d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24.2%,(2&;#177;4)d](t=8.37l,P=0.040,t=4.236,P=0.000)。③病程2周内吞咽障碍组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的幅度(3.3&;#177;2.8)g/L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2.2&;#177;2.4)g/L(P=0.013),同样吞咽障碍组的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三头肌围降低的幅度(2.5&;#177;1.4)mm,(4.3&;#177;2.6)cm]也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1.5&;#177;0.89)mm,(2.0&;#177;1.4)cm](P值均&;lt;0.001)。结论 吞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危险因素之一;吞咽障碍通过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加剧营养状况的恶化,最终阻碍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用硝酸异山梨酯作为对照,服药前后记录心绞痛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和血脂的情况。结果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病人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70%,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且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 cadherin和MMP 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 83例胃癌组织的E cadherin和MMP 2的表达情况 ,2 0例胃良性病变手术病例作对照。结果 :正常胃黏膜E cadherin呈强阳性表达 ,胃癌组织中E cadherin表达率明显减低 ,阳性表达率为 16 9% (14 83) ;E cadherin表达减低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浸润型生长、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与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无关。MMP 2在正常胃黏膜中呈阴性表达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为 78 3% (6 5 83) ;MMP 2表达强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浸润型生长、TNM分期显著相关 (P <0 0 5 ) ,而与肿瘤大小无关。E cadherin与MMP 2的表达调控呈负相关 ,两者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结论 :E cadherin的表达下调和MMP 2表达上调与胃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两者在癌组织中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cadherin和MM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检测83例胃癌组织的E—cadherin和MMP—2的表达情况,20例胃良性病变手术病例作对照。结果:正常胃黏膜E—cadherin呈强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率明显减低,阳性表达率为16.9%(14/83);E—cadherin表达减低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浸润型生长、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无关。MMP—2在正常胃黏膜中呈阴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78.3%(65/83);MMP—2表达强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浸润型生长、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无关。E—cadherin与MMP—2的表达调控呈负相关,两者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结论:E—cadherin的表达下调和MMP—2表达上调与胃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在癌组织中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科自1997年至2001年安置永久起搏器15例,年龄:28岁-84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诊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病态窦房综合症8例.  相似文献   
9.
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及1972年加拿加大心脏学会制订的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分级在Ⅰ~Ⅱ级的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治疗,治疗组(复方丹参滴丸)42例,对照组(消心痛)38例,观察其抗心绞痛疗效。疗程共12周。结果:①治疗组抗心绞痛有效率66.7%(28例),对照组有效率50%(19例)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治疗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是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患者1男性,20岁,学生。于40天前被刀刺伤左侧胸部(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刺入)出现昏迷急送当地医院抢救3小时后神志转清。自觉无力、心悸,气短,做胸穿抽出血性胸水500ml,经治疗症状好转出院。出院时胸透正常。出院后1月因无力、心悸气短就诊于我院。查体:神清精神差,轻度贫血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