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9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5篇
  2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宫颈菌群结构以及免疫微环境在宫颈癌筛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5月,在某院妇科门诊就诊的50例宫颈癌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50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都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标本的采集,对所有患者进行菌群分析以及阴道微生态监测,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所有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H值以及白细胞分度与试验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阴道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其余各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明显的pH值、白细胞以及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且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但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介绍了北京军区总医院药理科应用焦磷酸测序基因分型技术开展的多种个体化给药基因检测项目,包括:β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和CYP2 D6基因;CYP2C19基因;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基因和CYP2C9基因;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IL28B基因;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SLCO1B1基因;HLA-B*1502,HLA-B*5801等位基因等。这些基因检测项目的实施为判断遗传因素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3.
肺癌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肺叶或全部切除)。但因手术切口大,时间长,神经纤维肌肉损伤,术中使用开胸器,加上全身麻醉,机械通气等因素,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呼吸功能下降。手术治疗以前指导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肺功能可能有一定帮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氯沙坦钾(商品名:科索亚)与贝那普利(商品名:洛丁新)对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72例高血压病伴有空腹胰岛素水平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沙坦钾组(A组)35例,每日服用氯沙坦钾片50~100mg,每日一次,贝那普利组(B组)37例,每日服用贝那普利片5~10mg,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压、空腹血糖(FGLU)、餐后2小时血糖(2hGLU)和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并计算出胰岛素的敏感指数(ISI),治疗前后作比较,并设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各组间空腹血糖A组治疗前(5.16±0.59)mol/L,治疗后(5.09±0.49)mol/L;B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19±0.42)mol/L、(5.00±0.44)mol/L,无显著差异,两组空腹及餐后2h血中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ISI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以上指标显著改善(P<0.05),但未达到正常(P<0.05).结论 氯沙坦钾与贝那普利都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但短期内治疗不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5.
HIV-1 Tat蛋白结合Tar的抗艾滋病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HIV-1Tat蛋白结合Tar的抗HIV-1药物筛选模型用于抗HIV药物筛选。方法构建表达HIV-1Tat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at)和HIV-1 LTR-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共转染HeLa细胞,荧光仪检测Tat蛋白促进荧光素酶在HeLa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建立HIV-1Tat蛋白结合Tar的细胞模型,用于抗HIV-1的药物筛选。以DRB(5,6-二氯-1-β-呋核亚硝脲-苯并咪唑)为阳性对照,进行模型的建立及条件的优化。结果通过反复试验表明,目的基因和报告基因的配比、转染时培养液中小牛血清的含量、细胞浓度、转染前细胞状态以及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等对模型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有影响。结论应用优化的细胞模型对文冠果、紫苏等浸提物进行筛选及结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行为及与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05年9~11月间在成都5个城区随机抽取2848名学龄儿童,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睡眠障碍的总发生率为58.08%。各年龄组之间的睡眠行为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良好睡眠行为的学龄儿童发生睡眠障碍的机率比没有良好睡眠行为的儿童低。【结论】目前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普遍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睡眠不良行为的发生也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睡眠质量。这一现象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1例)及非氯沙坦组(21例),药物治疗1年后,观察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氯沙坦组2例(9.5%)患者发生房颤,非氯沙坦组9例(42.9%)患者发生房颤,两组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可减少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可作为这类患者的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28.
杨凡  高娣  胡秀芬 《医药导报》2006,25(8):801-802
目的观察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5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问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5年9月~11月在成都5个城区随机抽取2848名学龄儿童,进行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的问卷调查.结果 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8.08%.其中遗尿发生率为5.65%,梦呓为16.15%,睡眠不安为34.34%,梦游为2.84%,磨牙为22.86%,打鼾为10.92%,呼吸暂停为0.77%,呼吸困难为3.12%,梦魇为11.76%.男童梦游、打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睡眠不安、磨牙的发生率有年龄差异.影响儿童发生睡眠障碍的因素有是否参加补习班、特长班;是否服用影响神经系统的食物、药物;是否经常从事兴奋性活动;抚养人,母亲孕期及产后是否有情绪低落;是否患有食物或药物过敏等.结论 目前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普遍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这一现象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30.
目的:构建HIV-1 Tat真核表达质粒,为研究Tat在HIV-1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以pCV1(tat and rev)质粒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HIV-1 Tat基因,克隆至p cDNA3.1( )表达载体,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体。重组质粒转染ECV304细胞,用RT-PCR、转染HIV-1 LTR荧光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tat基因的表达及活性。结果: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pcDNA3.1( )-Tat重组质粒。重组体转染ECV304细胞,建立稳定表达细胞株,应用RT-PCR可检测到Tat基因mRNA的表达;荧光仪检测Tat蛋白可明显促进荧光素酶在ECV304细胞内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HIV-1Tat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了HIV-1 Tat内皮细胞稳定表达细胞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