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附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6例颅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6例中累及左侧顶骨及硬膜2例,双侧顶骨及大脑镰后部1例,额骨及硬膜1例,右侧颅骨及右侧脑膜1例,枕骨、天幕及幕上下凸面脑膜1例。3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颅骨内外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较明显强化;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4例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相邻的脑实质见中度水肿带,6例颅骨改变均较轻微,CT骨窗位上呈虫蚀样改变,颅骨外形尚完整,MRI上仅表现为局限性颅骨信号减低,术前4例误诊为脑膜瘤。结论颅骨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易与脑膜瘤相混淆,颅骨改变轻微可能提示恶性淋巴瘤,但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2.
3例卵黄囊瘤多层螺旋CT表现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多层CT表现,提高卵黄囊瘤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病理证实的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3例中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11岁、22岁、35岁;病灶分别位于卵巢、前纵隔、睾丸,其大小分别为11.8cm×11.2cm、15.4cm×7.8cm、6.2cm×4.8cm。多层螺旋CT上平扫病灶均呈囊实性,病灶内出血2例(卵巢、睾丸),钙化2例(卵巢、前纵隔),位于病灶边缘,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逐渐明显强化;3例患者血AFP明显升高。结论:卵黄囊瘤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血AFP升高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3.
目的:介绍CT导向下^125I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17例36个恶性肿瘤病灶,在CT引导下进行肿瘤内^125I粒子组织间插植。首先根据影像资料,利用TPS计算出治疗肿瘤所需要^125I粒子的最佳数量及分布,然后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植入到肿瘤内,术后2月随访。结果:CR17个(47.2%),PR11个(30.6%),NC4个(11.1%),PD1个(2.8%)。结论: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4.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结果:22例共28个肿块,其中双侧6例,所有肿块位于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23个肿块增强扫描CT表现特点:肿块显著强化;调整窗值可见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螺旋CT动脉期薄层图像显示较大肿块周围多发增粗的供血动脉影(10/12);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及MPR重组可显示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10/12),呈"杯口状",肿块在其上。本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与其他肿瘤相鉴别,螺旋CTA可清晰显示颈部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25.
不同方法针刺内关穴fMRI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研究电针针刺和手法针刺两种方法的脑功能改变。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14名,每人分别接受电针针刺(以下简称电针组)和手法针刺(以下简称手针组)右侧内关穴两项任务。数据通过SPM软件处理分别计算获得两种任务激活和抑制的脑区图。结果手针组与电针组共同激活的脑区为双颞上回(BA41/42)、双顶岛盖部(SII,BA6)、对侧中央后回(SI,BA2/3)和颞横回,但电针组激活的体积和强度较手针组大、高。电针组观察到双侧岛叶、对侧中央前回(MI,BA4)、SMA和同侧小脑的明显激活,而手针组未观察到这些脑区激活。电针组只看到针刺同侧中央后回(BA2/3)活动抑制,手针组观察到同侧扣带回(BA31)、双侧楔前叶(BA7)、同侧额叶眶回、中央后回(BA2)等多个脑区的活动抑制。结论电针与手针刺激内关穴fMRI结果显示,两者既有共同的脑功能活动区又有不同的脑功能活动区;信号强度及面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电针和手针fMRI脑功能活动改变为临床治疗中风、胃痛、痴呆、智障等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临床选择手针或电针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6.
电针刺激内关穴fMRI可重复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电针刺激内关穴fMRI脑区激活的可重复性.方法 健康成人志愿者6例,在不同时间行3次fMRI检查,每次每人分别接受右手简单对指(以下简称对指组)和电针刺激右侧内关穴(以下简称电针组)两项任务.通过计算3个不同时间3次fMRI检查激活脑区体积的重叠率(Roverlap)和兴趣区(ROIs)内脑区激活强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对2项任务fMRI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 对指组激活脑区体积的Roverlap(34.24±9.49)显著高于电针组的Roverlap(13.23±14.21);对指组ROIs内信号强度ICC(0.69~0.80)显著高于电针组ROIs内信号强度ICC(0.18~0.68);说明对指组脑区激活的可靠性较电针组高.对指组ROIs内激活信号强度显著高于电针组,说明对指组fMRI脑区激活的信噪比较电针组高.结论 相对于简单对指任务较为稳定的脑区激活,电针内关穴fMRI激活脑区和激活强度变异较大.电针内关穴fMRI激活脑区相对低的信噪比和低的敏感性是引起电针刺激重复性差的主要可能原因.将个体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化研究,有助于提高电针内关穴fMRI的敏感性,提高激活脑区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27.
28.
AIDS病患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及其病理机制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IDS病患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及其病理机制。方法 归纳1996-1999年在博茨瓦纳玛丽娜公主医院(PMH)527例AIDS病患者的胸部影像资料。结合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其治疗和结果。结果 肺部感染以肺结核(PTB)多见,在AIDS病早期其影销售量表现同陈旧性结核复燃;在后期同原发性肺结核表现一致,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典型影像表现为渗出性病变分布于肺门周围,向周围肺野发展呈明显融合趋势,细菌性肺炎的影像表现与正常人群大致相同。但进展快,程度重,淋巴瘤表现为非典型性纵隔淋巴结肿大,合并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波谱成像(MRS)在脑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应用Siemens Verio 3.0 T超导磁共振仪行常规MRI平扫+增强、SWI和2D1H-MRS,并将各自结果同病理结果比较并统计分析,得出敏感度、特异度并同常规MRI比较。结果 (1)SWI序列中显示星形细胞瘤的出血率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出血量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2)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体代谢物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ho/肌酸(Cr)、NAA/Cr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瘤体出血指数C值和Cho/NAA联合筛检,敏感度100%,特异度83.3%。结论 (1)同常规MRI比较,SWI能提高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特异度,2D1H-MRS能提高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准确度。(2)瘤体出血指数C值和Cho/NAA值联合筛检能提高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30.
MRI在肌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肌肉疾病的MRI表现,评价MRI在肌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骨盆、双侧大腿及双侧小腿肌肉,对5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肌肉疾病患者及4例健康人行MRI检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31例,其中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型PMD,DMD)16例,肢带型PMD 5例,面肩肱型PMD 10例;多发性肌炎(PM)9例;脂质沉积性肌病(LSM)9例;神经源性肌病4例。结果:全部DMD、肢带型PMD及神经源性肌病患者的受累肌肉均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面肩肱型PMD、PM与LSM的受累肌肉表现为两种信号改变:一种为长T1、长T2信号,另一种为短T1、长T2信号。结论:各型神经肌肉疾病具有不同MRI表现;MRI能为临床在肌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判断及病情随访中提供客观的资料,并能为临床选取准确的活检部位提供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