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运动相关应力性骨折的影像诊断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力性骨折是由低于造成骨折的单一负荷的应力不断重复造成骨骼的损伤,通常被称为疲劳性骨折或不全骨折.应力性骨折在年轻的运动员和刚入伍的新兵中非常多见,如果没有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会给患者造成长期损害.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口服枸橼酸铁铵前后进行上腹部成像,研究该对比剂在高场强磁共振上腹部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健康志愿者在服用浓度为7.55mmol/L的枸橼酸铁铵前后使用相同的扫描参数进行横轴位常规T1WI、T2WI成像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按不同解剖部位显示情况分别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服对比剂后胃、十二指肠降部及肝左叶边缘的显示在不同序列的横轴位图像上都有显著改善,MRCP对胰胆管的显示也有显著改善,配对秩和检验的结果P<0.05。结论在上腹部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中使用枸橼酸铁铵对比剂可以明显改善胃肠道内液体对MRCP图像的影响,对横轴位图像的显示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3.
患者,男,24岁,2天前出现发热症状,无咳嗽、咯痰及痰中带血;门诊治疗无好转,1天前突发咯血,色鲜红约150 mL左右,胸部X线片示双下肺多发小斑片状阴影,右下肺为著且边界欠清;胸部CT平扫显示双下肺见多发斑片状阴影、边界欠清(见图1、2).门诊以咯血原因待查收入院,次日行急诊DSA,显示右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支气管动脉末梢纡曲、增粗紊乱,行栓塞治疗,栓塞后病变血管消失、右支气管动脉仅余主干,右肺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9天后复查CT,平扫显示双下肺阴影减少、但仍未完全吸收,增强扫描未见明显畸形血管(见图3、4).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右肺下叶后基底部充血,临床认为右侧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效果不满意,拟行右下肺切除术.第19天术前复查CT显示右下肺斑片影进一步减少且右下支气管略扩张,但双下肺见散在弥漫分布的微小结节影和磨玻璃样改变(见图5、6).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8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摄胸片.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功能良好组和导管功能不良组.考察相应参数对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0.2±21.3)mL/min、(236.1±36.0)mL/min(P<0.001);两组间身高分别为(161.9±7.7)cm、(158.9±5.4)cm(P =0.006).左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导管末端在心房与在上腔静脉者功能不良的发生卒差异无显著性(P =0.231).Logistic回归提示血红蛋白(OR=1.028,P=0.004)、白蛋白(OR=0.918,P=0.011)、身高(OR=0.926,P=0.002)及插管左右侧颈内静脉(OR=3.696,P<0.001)为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早期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身高、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置管时左右颈内静脉位置的选择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5.
脑出血是常见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本文主要讨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以及它的局限性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36.
在高血压病的中医辨治中,肝火上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证比较多见,所以清热平肝,潜阳熄风或育阴熄风法是最常用的治法,由此导致有些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病中不加辨证而滥用镇肝熄风药物.其实,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有是证则用是药.笔者在临床上就遇到一些以阳虚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对这些病人,万不可滥用重镇潜阳、苦寒泻火之剂.……  相似文献   
37.
目的比较扩散张量成像中施加不同数量的梯度磁场方向对扩散的各向异性(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参数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对24名正常人进行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分别施加6个和25个方向的扩散敏感梯度磁场.分别测得2个梯度方向所获得FA图和ADC图的内囊前、后肢及胼胝体膝部、压部白质的FA与ADC值,进行比较. 结果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b=0.1000 s/mm^2),6个方向与25个方向,相应部位的FA和ADC值的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 结论磁共振扫描选择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时,在不影响各定量值测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扫描时间,6个方向是扩散张量成像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