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181篇
内科学   203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459篇
预防医学   163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46篇
  4篇
中国医学   253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方法 我院于1997~2003年,采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9例,该皮瓣以第一掌背动脉在第二掌骨背侧的纵轴为轴线,以筋膜为蒂,蒂部设计在皮瓣的远侧,供血动脉为示指桡侧指动脉。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以上5例,修复后指腹两点辨别觉为6mm~11mm(平均7.9mm),外形满意,患均恢复原工作。结论 切取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安全可行,是修复示指皮肤大面积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特种部件接触人员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动脉(PCA)的血流变化规律,以及CRA与PCA血流参数与晶状体、玻璃体混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对68例特种部件接触人员和60例非特种部件接触人员对照组检测了CRA、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患者的晶状体、玻璃体情况,分析CRA、PCA血流参数与晶状体、玻璃体混浊的关系。结果特种部件接触人员不同工龄的晶状体、玻璃体混浊发生率不同,随着工龄的增加,晶状体、玻璃体混浊发生率增加,且CRA、PCA的血流速度呈逐渐减弱趋势,RI呈增高趋势。结论随着工龄的增加,特种部件接触人员晶状体、玻璃体混浊发生率与CRA、PCA血流参数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解毒方药物血清对肺癌细胞耐药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补肾化瘀解毒方药物血清对肺癌A549/DDP耐药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的影响。结果:补肾化瘀解毒方药物血清对肺癌耐药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能增强顺铂(DDP)对肺癌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降低MRP的表达(P<0.01),但对维拉帕米(VRP)的协同逆转作用不明显。结论:补肾化瘀解毒方药物血清具有增效和耐药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肺癌耐药细胞MR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临床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修复周围神经提供一种应用广泛、可来源于自体、无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等问题的移植用种子细胞。方法:采用DMEM/F12(1∶1)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液,通过先贴壁、后悬浮的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单克隆生长的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eural tissue-committed stem cells,NTC-SCs),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TCSCs细胞球CXCR4和Nestin蛋白,以及细胞球自然分化后神经元β-TublinⅢ、MAP2ab以及神经胶质细胞CNPase、GFAP等蛋白的表达。结果:NTCSCs细胞球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和组织定向干细胞标志蛋白CXCR4;NTCSCs细胞球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可自然分化,免疫荧光显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蛋白β-TublinⅢ、MAP2ab、CNPase、GFAP等标志物阳性。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NTCSCs的分离培养方法,NTCSCs作为种子细胞为脑、脊髓等神经系统疾患和创伤的修复和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肝毒清颗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肝毒清颗粒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 6组 ,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毒清大、中、小剂量组和乙肝宁阳性组 ,采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第 2个月始给予治疗药物。实验持续 3月后将大鼠处死取血作肝功检查及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 :肝毒清能降低AST ,升高TP、ALB ,与模型组比较 (P <0 .0 5 ) ;减轻肝脂肪变性、减少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肝细胞再生。结论 :肝毒清对大鼠肝纤维化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宫脂属线虫是鱼类寄生线虫的重要类群。本文从分类学、流行病学、生态学以及生活史等方面对宫脂属线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肉苁蓉苯乙醇苷减轻脑中动脉梗死(MCAO)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并通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以及肉苁蓉苯乙醇苷低、高剂量组,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再灌注2 h后阳性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12 mg/kg),肉苁蓉苯乙醇苷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肉苁蓉苯乙醇苷150、300 m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14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检测。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和尼氏(Nissl)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及海马组织损伤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活性。采用Western blot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海马组织GSK3β、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药肝毒消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大鼠内毒素血症的防护作用。方法 用硫代乙酰胺腹腔注射建立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以乙肝宁冲剂作为阳性对照,对比观察肝毒清颗粒大、中、小剂量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及肝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肝毒清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及乙肝宁阳性组在保护肝功能、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清TNF-α、IL-6水平以及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方面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中在降低ALT、AST及血浆内毒素水平方面以肝毒清颗粒大剂量组为优,在降低血清TNF-α、IL-6方面肝毒清颗粒大剂量组与乙肝宁冲剂效果相当。结论 肝毒清颗粒有较好的改善肝功能,防治内毒素血症的功效;降低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α、IL-6水平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安颗粒对正常小鼠血清抗体的作用。方法KM小鼠用药后,浊度法检测血清IgA、IgG、IgM。结果心安颗粒使血清IgA、IgG、IgM升高(P<0.05),大、中剂量组与黄芪精作用相当,试药组间有量效关系。结论心安颗粒可增强正常小鼠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山市20例SARS临床特点与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疾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中西医发病机理.方法统计20例SARS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症状、外周血象、肝肾功能、血清生化、心肌酶谱、X线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中14例为重症SARS,均以发热或伴恶寒、咳嗽为初始症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重症患者迅速出现呼吸衰竭.X线检查示:局限型者13例(60%),多发型7例(35%),团絮状增密影10例,片状阴影4例,磨玻璃样变3例,网状变2例,淡薄阴影1例.结论 SARS患者以发热为主症,发热持续时间长,容易出现呼吸窘迫,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X线检查示肺部病灶表现多样化,呈团絮状、片状、磨玻璃样、淡薄影改变,病灶进展快.重症SARS患者病程中多见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升高伴有淋巴细胞的持续降低,类似一过性的改变也可见于普通型患者病情加重时.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增强免疫力并中医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等中西医方法相结合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