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分析恢刺肌起止点对脑卒中后患者肌肉痉挛及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针灸科就诊的90例脑卒中后痉挛期患者,均给予解语丹、补阳还五汤、左归丸合地黄进行中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常规用药基础上采用恢刺手法的患者为研究组,常规基础上进行针灸法的患者为参照组。对比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肌肉痉挛(MAS)、下肢功能(FAM)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2周、4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患者膝关节、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伸展度得到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周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及伸展度指数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膝关节、踝关节MAS指数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4周后显著MAS指数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2周、4周两组患者FAM指数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FAM指数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恢刺肌起止点有利于下肢关节活屈曲活动度,提升肢体功能,缓解肌肉痉挛,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对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7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丰富环境组,各组又分为术后7d、28d两个亚组(n=6)。采用Rice-Vannucci经典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丰富环境组予以早期抚触及丰富环境刺激治疗。术后7d、28d采用水迷宫检测方法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结果:术后7d、28d,与模型组比较,丰富环境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BDNF表达升高(P0.05),TUNEL阳性细胞数降低(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改善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区BDNF的表达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和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 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内皮素-1(ET-1)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任务导向组和跑台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21 d 4 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 只。造模后24 h 对任务导向组进行前肢抓取训练,跑台组给予跑台训练,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用网屏实验分析大鼠的运动功能,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 表达。结果造模后14 d 和21 d 任务导向组大鼠前肢运动功能优于模型组(P<0.01)和跑台组(P<0.05)。任务导向组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平均光密度值在造模后14 d 和21 d 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P<0.05);任务导向组缺血区周围皮质GAP-43 阳性细胞数量在造模后7 d 和14 d 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动物跑台训练,其机制可能是与增强脑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索运动预处理对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运假组(运动预处理与假手术组)和运模组(运动预处理与模型组),每组24 只.每组按再灌注24 h、3 d后又分为2 个亚组,每个亚组12 只.造模前,运假组和...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索针康法对脑缺血小鼠叉头转录因子3 (Foxp3)和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ORγ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成年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9只。每组再分为3 d、7 d、14 d 3个亚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采用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手术不予治疗,针刺组接受头穴丛刺针灸治疗,康复组接受跑台训练,针康组接受头穴丛刺结合跑台治疗。术后各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缺血侧脑组织Foxp3、RORγt表达。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mNSS为0分,模型组mNSS均高于假手术组(P < 0.05)。术后3 d,与模型组比较,康复组、针康组mNSS降低(P < 0.05)。术后14 d,与模型组和针刺组比较,针康组mNSS降低(P < 0.05)。术后各时间点,针康组Foxp3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 0.05)。术后3 d,针康组RORγt表达量较其他组均增加(P < 0.05)。术后7 d,针康组RORγt表达量较针刺组、假手术组增加(P < 0.05)。结论 针康法可改善脑缺血小鼠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能通过调节Foxp3、RORγt表达降低炎症的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研究针康法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脑皮质激活模式的变化。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4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12)和针康组(n=12),分别进行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和针康法干预。对照组纳入10例年龄等基线信息与脑卒中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的健康受试者。干预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并对受试者进行fNIRS检查。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2)计算脑皮质辅助运动区(SMA)、运动前皮质(PMC)及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MC)的功能强度变化及偏侧化指数(LI)。结果干预前,康复组和针康组FMA-L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4周后,两组FMA-LE评分均显著提高(t>3.770,P<0.001),针康组高于康复组(t=2.252,P<0.05)。干预前,对照组平均功能连接强度高于康复组和针康组(P<0.05),后两组皮质运动相关区域功能连接强度无显著性差异(t=0.458,P>0.05);干预后,康复组和针康组平均功能连接强度均提高(t>2.178,P<0.05),其中针康组患侧PMC功能连接强度增强(P<0.05),针康组SMC区LI提高(P<0.05);针康组FMA-LE评分变化量与患侧PMC功能连接强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r=0.579,P<0.05)。结论针康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SMC的非对称性激活。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患侧PMC的激活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缺血半暗区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和细胞凋亡抑制蛋白1(cIAP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再分为3d、7 d和14 d亚组,每个亚组6只。后四组采用改良Koizumi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针刺组行头穴丛刺治疗,康复组行跑台康复训练,针康组同时进行以上两种治疗。预定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转棒测试进行评定,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缺血半暗区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cIAP1蛋白表达。结果术后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mNSS评分均降低(P0.05),转棒上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cIAP1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术后7d、14 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mNSS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转棒上停留时间进一步延长(P0.05),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进一步下调(P0.05),cIAP1蛋白表达进一步上调(P0.05)。结论针康法能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单纯针刺、康复训练,可能与抑制caspase-8、aspase-3蛋白活化,促进cIAP1蛋白表达,从而抑制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缺血半暗区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和细胞凋亡抑制蛋白1(cIAP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再分为3d、7 d和14 d亚组,每个亚组6只。后四组采用改良Koizumi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针刺组行头穴丛刺治疗,康复组行跑台康复训练,针康组同时进行以上两种治疗。预定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转棒测试进行评定,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缺血半暗区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cIAP1蛋白表达。结果术后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mNSS评分均降低(P<0.05),转棒上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cIAP1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术后7d、14 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mNSS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转棒上停留时间进一步延长(P<0.05),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进一步下调(P<0.05),cIAP1蛋白表达进一步上调(P<0.05)。结论针康法能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单纯针刺、康复训练,可能与抑制caspase-8、aspase-3蛋白活化,促进cIAP1蛋白表达,从而抑制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9.
外泌体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可作为细胞间通信的新载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潜能。其所含有的microRNA更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生物标志物、药物载体、神经血管重塑、治疗等方面,对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正脑梗死患者常见症状为"三偏",然而在临床与研究中对于一侧躯干运动、感觉障碍相比四肢要少。从神经走行角度上分析,每侧锥体束80%—85%的纤维在椎体交叉处交叉到对侧[1],因此,一侧脑组织受损,对侧大部分皮质脊髓侧束会受到影响,另一侧躯干力量会有所下降,呼吸、平衡能力降低。有研究报道80%以上的第一次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存在躯干稳定性受损,有摔倒的风险[2],因此,本文通过呼吸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