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电击复律成功1例曹素艳袁重果用电击方法对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复律成功。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54岁,因胸闷、大汗1小时于1995年11月30日入急诊病房。患者于当日上午7时30分突然...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意两国急诊医学领域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以便加速完善和提高急诊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实地考察意大利急救医疗体系,从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加强监护室三方面与我国北京地区之现况进行比较。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是迅猛的,尤其是急诊科的建设,危重病人抢救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院前急救特别是急救通讯网络、远程急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薄弱环节需在今后的急诊医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7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尸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致死因素,从而为防治SCD提出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SCD的临床尸检病理资料。结果70例SCD患者中,冠心病猝死4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者13例,心肌炎6例,心肌病3例,肺栓塞5例。冠心病猝死43例中,陈旧性心肌梗死(OMI)7例,OMI 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单纯AMI7例。尸检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Ⅳ级狭窄者33例,其中多支病变者36例。结论SCD病程短骤、凶险,以老年男性多见,冠心病占首位。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重要的病理基础。尽早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SCD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八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性别、年龄、人种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幼儿多动症、既往心脏病发作史和罹患心脏病风险的高低等,都是对人群进行心脏疾患评估的分类指标。某一个体是否具有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如何降低这种风险,如何对其进行心脏病的诊断以及诊断后的治疗,都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年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认识。方法对2003年至2006年住院的67例老年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住院的5871例肿瘤患者中,诊断静脉血栓者67人,占1.1%,其中尸检病理确诊肺栓塞(PTE)19例,占PTE患者的36.5%(19/52)。以肺腺癌并发静脉血栓最多见,占28.4%(19/67),其次为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除高龄和肿瘤外,本组静脉血栓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以高血压、肺内感染、化疗、冠心病、卧床居前5位。有10例(17.9%)在病程中反复再发静脉血栓,皆为晚期肿瘤患者。本组患者仅有5例采取预防措施;共7例溶栓,未见出血;44例常规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抗凝,其中5例发生少量出血。16例患者直接因静脉血栓死亡。结论老年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常被临床漏诊,预防和治疗力度尚不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脂肪酸结合蛋门(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族同源性的小分子胞质蛋白质,其分子量为14KD-16KD,含126~134个氨基酸序列,存在于不同的脏器中。19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Ockner等在研究大鼠的小肠脂肪酸吸收调节时,在肠黏膜首先发现了FABP,并首先报道,在不同器官和组织细胞内存在有不同类型的FABP。迄今为止,已经至少发现肝型(liver-FABP,L—FABP),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干扰素的分类、信号转导及其影响因素、受干扰素刺激的基因产物的抗病毒作用,以及干扰素在临床用于抗病毒治疗的效能,并提出了一个早期治疗SARS感染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Virusesareobligatoryintracellularparasites .Mostofthecellsinanimalandhumanbodypossesstheinnateabilitytofightviruses .Innateimmunefunctionrestrictsinfectionattheearlystageanddelayspreadofvirus .Theearlystageofinfectionisthestageofinteractionbetweenthevirusandthehost′sdefencesystem .Oncethelatterisbreached ,theearlynon specificorinnateimmunecom ponentssuchasinterferon (IFN) ,naturalkiller (NK )cellsandmacrophagesbecomeactive .Astheinfectionproceeds ,theadaptive (specific)immunere…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及治疗, 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例胃底腺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2例因腹胀、腹痛症状就诊, 1例因胃癌术后复查胃镜。结合白光胃镜和放大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结果, 诊断胃底腺型胃癌。同时复习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报道的胃底腺型胃癌195例, 分析并总结该疾病的内镜特点、病理特征和诊疗经验等。结果胃底腺型胃癌198例, 男女比1.6∶1.0, 年龄39~87岁, 平均年龄65.3岁, 79.82%(91/114)患者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平均直径8.97 mm, 89.9%(178/198)患者病变浸润至黏膜下。91.98%(149/162)患者为主细胞优势型, 98.86%(130/140)患者为无淋巴血管侵犯, 97.6%(162/166)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胃底腺型胃癌为罕见的低异型高分化胃癌,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老年人多发,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 主细胞优势型为主, 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 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