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王春英  房君  洪月 《护理与康复》2013,12(3):273-275
应用品管圈活动设计ICU病员服,提高患者穿着满意率。品管圈小组采用头脑风暴、要因分析及甘特图分析ICU病员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设计了4套病员服进行试穿、评价,最后确定第4套病员服。自行设计病员服满意度调查表,对40例ICU患者、40名护士在品管圈活动前及活动后进行调查,患者及护士对ICU病员服总体满意度从活动前50.2%提至89.5%,在方便性、实用性、舒适性、私密性等方面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05)。  相似文献   
13.
房君  江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364-1366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23例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n=20),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持续泵注10 min后,以0.2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泵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监测患者术日晚20:00~术后第2天8:00期间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得出总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并每隔2 h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_2)和呼吸频率(RR);记录术后第2天8:00时患者的PSQI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日晚20:00~术后第2天8:00间,对照组与右美托咪定组每隔2 h的MAP、HR、SpO_2及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总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SQI值明显降低,且均值小于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能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ICU中的实施效果,旨在提高ICU护理质量,降低风险的发生。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ICU住院患者62例,对其实施风险护理。同时选取风险管理实施前实施常规护理的62例护理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评价。结果:风险管理组的护理人员操作的熟练性,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性,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等四方面的得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0.63%(58/64),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5.81%(47/62)。两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临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对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均具有积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ICU病房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1~12月在我院ICU进行重症监护的患者82例,按照护理方式分为整体护理组和传统护理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整体护理组在焦虑、恐惧、抑郁、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的得分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各因子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间的SAS评分分别为48.62±4.68和48.25±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护理干预后评分分别为36.28±5.62和42.16±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5.28,P〈0.01)。结论对ICU患者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情绪的发生,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虞立  房君  王春英  陈瑜  詹晔斐 《护理学报》2016,23(13):22-25
目的:提高ICU之外的心肺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心肺骤停患者的抢救通过建立与运行急救医疗小组作为干预组,包括建立急救医疗小组、设置急救流程和对急救医疗小组人员进行相应资质培训等措施,与实施常规抢救流程的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现场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数中7d内患者转归情况、家属对抢救工作和能力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建立急救医疗小组运行后1年内,心肺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和抢救后的家属满意度较实施常规抢救流程的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急救医疗小组有助于提高ICU之外的心肺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