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科住院的30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49例)和对照组(1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梗死二级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0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稀释,1次/d,连续用药14 d。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预后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IL-6、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IL-6、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及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能够显著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且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肾功能对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2014年5月-2017年11月双份血培养结果阳性且在血培养前后12 h内行血清PCT检查的病例,按照血培养病原菌革兰染色结果和肾功能水平进行分组,分为革兰阳性(G+)菌肾功能正常组、G+菌肾功能受损组(含重度受损组),革兰阴性(G-)菌肾功能正常组、G-菌肾功能受损组(含重度受损组)。分别比较组间PCT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CT水平对肾功能损伤合并血流感染患者感染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 G+菌肾功能正常组23例、受损组27例(含重度受损组11例),G-菌肾功能正常组63例、受损组74例(含重度受损组23例)。G+菌、G-菌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受损组患者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菌肾功能正常组患者PCT水平为[2.63(0.58~9.28)]ng/mL,低于G-菌肾功能重度受损组患者的[18.23(8.55~49.72)]ng/mL(P<0.001)。依据其PCT折点将G-菌肾功能正常组与重度受损组患者的Ccr分为两部分(PCT水平>4.26 ng/mL和PCT水平≤ 4.26 ng/mL)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664(P=0.009)。Ccr以71.81 mL/min为临界值时,患者PCT水平受到肾功能重度损伤影响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51.2%。结论 当患者肾功能重度受损合并G-菌血流感染时,其PCT水平较肾功能正常患者判断脓毒血症的阈值(>0.5 ng/mL)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探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低钾血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HPS 2.0版药品评价系统构建评价方案,选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在许昌市中心医院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的住院患者。根据使用该药后是否出现低钾血症,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血清钾<3.5 mmol/L)和非低钾血症组(血清钾≥3.5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40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发生低钾血症者121例,发生率为3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026,95%CI:1.257~3.264,P=0.004)、较高的年龄(OR=1.031,95%CI:1.016~1.046,P<0.001,截断值:61.5岁)、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使用前最后1次较低的血清钾检测值(OR=0.404,95%CI:0.224~0.729,P=0.003,截断值:3.685 mmol/L)是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低钾血症的独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刺五加苷E对野百合碱(MCT)诱导肺动脉高压(PAH)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MCT法诱导建立PAH模型,并于MCT诱导后1周开始进行刺五加苷E干预(10 mg·kg-1,腹腔注射,1天1次);连续给药2周后,采用右心导管检测...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氟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招募152例抑郁症患者,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型.依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快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三组患者均单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连续用药4周,记录三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及治疗过程中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情况,以HAMD-17减分率≥50%定义为有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和慢代谢组分别有58例(38.2%)、71例(46.7%)和23例(15.1%)患者.治疗前,三组HAMD-17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慢代谢组HAMD-17评分显著低于快代谢组和中等代谢组(P<0.05);患者分组与治疗时间有交互作用(F=4.891,P=0.014),三组HAMD—17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慢代谢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快代谢组(P<0.05);治疗过程中,三组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病程(OR=0.576,P=0.012)是氟西汀抗抑郁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患者应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有效的可能性是慢代谢型患者的22.6%(OR=0.226,P=0.009).结论:CYP2C19慢代谢型患者应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疗效较好,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氟西汀抗抑郁症治疗有影响.  相似文献   
36.
目的通过老年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HAMD评分变化及测定免疫炎症细胞因子IL-6和IL-2水平变化来分析老年抑郁症与细胞因子之间的联系,探讨其中的机制,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方法对31例老年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进行HAMD量表(24项)评分。使用减分率作为治疗前后的疗效判定标准:减分率=[(治疗前HAMD积分-治疗后HAMD积分)/治疗前HAMD积分]×100%,减分率≥75%为显效,74%~25%为有效,〈25%为无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1例老年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28例无心理障碍者血清中IL-6、IL-2的水平。结果抗抑郁治疗前抑郁症组(实验组)的IL-6、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抗抑郁治疗后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且IL-6、IL-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在老年抑郁症发病中IL-6、IL-2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存在免疫方面的异常,抗抑郁治疗对IL-6、IL-2的稳态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7.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omocysteinemia,Hcy)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的降Hcy治疗可降低卒中发病风险,叶酸摄入不足和代谢障碍是高Hcy的主要因素[1]。临床发现合并高Hcy的部分缺血性卒中可伴叶酸及维生素B12下降,而二者均可经甲硫氨酸循环通路而发挥降Hcy作用,是高Hcy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G2677T基因多态性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招募1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受试者ABCB1 G2677T(rs2032582)基因多态性,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GG基因型、GT基因型和TT基因型三组。三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降脂治疗,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三组受试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的变化,以血清LDL-C水平<1.8 mmol/L为降脂治疗有效,比较三组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记录三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GG基因型、GT基因型和TT基因型三组分别有47例(40.5%)、43例(37.1%)和26例(22.4...  相似文献   
39.
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zeta电位影响因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稀释介质及处方组成对β-榄香烯圊体脂质纳米粒(SLN)制剂zeta电位测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稀释条件.方法:将β-榄香烯SLN制剂用不同介质稀释,用Nicomp-380/ZLS动电电位粒径测定仪测定其zeta电位,并将筛选出的稀释条件用于不同处方β-榄香烯SLN制剂的zeta电位测量.结果:在考查范围内,β-榄香烯SLN制剂的zeta电位绝对值随稀释介质中泊洛沙姆188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重蒸馏水为稀释介质时,其绝对值随稀释度的增加而升高.β-榄香烯SLN的zeta电位绝对值随处方中泊洛沙姆188的增加而降低,当处方中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比例增加时其zeta电位绝对值升高.结论:稀释介质对于β-榄香烯SLN制剂的zeta电位测定有较大影响,β-榄香烯SLN制剂用重蒸馏水稀释8倍后,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40.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GAS5(lncRNA-GAS5)在中低位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7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结直肠癌患者86例,保存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qRT-PCR检测组织中lncRNA-GAS5相对表达水平,并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