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典型及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non polyposiscolorectalcarcinoma ,HNPC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外显率约 5 0 % ,临床上约占大肠癌的 5 %~ 15 %。由Wathin于 1913年首先报道 ,又称Lynch综合征 ,根据有无肠外肿瘤分为Lynch综合征 1型和 2型。为了解国人HNPCC的特征 ,近年来我们收集了 2 8个典型及非典型HNPCC家系共78例患者 ,对其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等作深入的研究 ,并对HNPCC的诊断标准作进一步的探讨。资料和方法HNPCC的Amst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大肠癌造口患者症状评估量表条目池,并对其进行初步筛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建立条目池,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条目的初步筛选。结果最初的条目池由57个条目组成,经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后,选出了54个条目,其中消化系统症状8条、泌尿系统症状3条、放化疗不良反应14条、造口相关症状14条、性生活相关症状3条和心理症状12条。结论以多种方法同时进行条目池的建立和筛选,初筛的条目覆盖了大肠癌造口患者的常见症状,且语言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和回答,能满足大肠癌造口患者的症状评估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褥疮,是临床中影响患者健康结局、又可以被预防的护理问题。压力性损伤临床治疗难度大,护理周期长,医疗费用昂贵,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09年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European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EPUAP)与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标准化伤口评估方法在56例慢性伤口护理中使用的经验。重点介绍标准化评估工具,包括伤口初诊评估单、伤口评估及处理单、长海伤口测量尺、长海痛尺。伤口评估的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伤口变化时增加评估次数,实行评估的首诊负责制,做好评估的交接管理,保障伤口护理人员资质,确保评估的一致性、完整性。标准化评估可以提高伤口评估的正确程度,准确、全面的评估对伤口护理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评估了解伤口局部的情况、患者全身系统问题、伤口致病原因,选择合适的敷料和伤口治疗方法,促进慢性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53基因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中的表达,以了解其在HNP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标本取自13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的22例大肠癌、10例良性肠道病变及20例散发性大肠癌病人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53基因表达研究,其结果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63.7%的HNPCC病人中p53免疫组化呈阴性表达,仅27.2%呈阳性表达,说明在HNPCC病人中p53多呈野生型存在;而在散发性大肠癌中,90%病人p53呈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53的变异在HNPCC发病中可能不起主导地位。p53阴性的大肠癌病例应进一步随访研究其是否属HNPCC家系。  相似文献   
16.
造口旁疝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和非手术治疗措施。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36例造口旁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1个月、6个月的效果。结果36例造口旁疝患者使用造口腹带后,28例(77.78%)患者能坚持使用造口腹带,5例(13.89%)因造口旁肿块大于15cm和3例(8.33%)因造口旁疝伴有脱垂,不能坚持使用腹带。使用造口腹带能减轻造口周围不适症状,缩小腹部肿块,改善体形变化,减少造口袋渗漏。结论造口旁疝非手术治疗时,长期佩戴造口腹带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2种肠造口袋更换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2种肠造口袋更换方法对肠造口袋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41例肠造口术后病人,按更换方法不同分成改良组、常规组,改良组更换造口袋时,用测量板、防漏膏、常规组则用目测法,结果和常规组相比,改良组造口袋使用时间延长,造口周围皮肤炎发生率低,结论:更换造口袋应推使用造口测量板确定造口大小,胶板圈不宜过大,对不平整皮肤应使用防漏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国人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诊断标准进行讨论。方法:回顾和随访1980-2001年我院及协作医院诊治的非典型HNPCC病人共19家系38例;结果:第一个癌的发病平均年龄为49岁,直肠多见,占65.8%;33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86.9%;术后病理粘液癌为5例(13.2%),Dukes分期A期2例,B期17例,C期9例,D期10例,一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率为86.02%、61.70%、38.11%及25.81%。结论:非典型HNPCC是一种发病早的大肠癌,Amsterdam标准作为HNPCC的工作标准过于严格。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至2005年手术治疗6例,其中全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4例,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术后随访6月至10年,4例患者无便血,2例患者有少量的间歇性大便带血。结论肠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手术是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两种腹带治疗肠造口旁疝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两种腹带治疗肠造口旁疝的效果.方法将36例肠造口旁疝患者分为两组,造口腹带组20例,普通腹带组16例.比较治疗后1个月的效果.结果造口腹带组有15例(75.0%)、普通腹带组有3例(18.8%)1个月后能坚持使用腹带.造口腹带对于减轻造口周围不适症状、防止体形改变、减少造口袋渗漏等均优于普通腹带(P<0.01).结论肠造口旁疝非手术治疗时,佩戴造口腹带比佩戴普通腹带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