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时重心的偏移对其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站立时重心的偏移情况分为重心偏向健侧组(即非瘫痪侧组,简称健侧组)和重心偏向患侧组(即瘫痪侧组,简称患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进行评测。结果健侧组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患侧组;健侧组住院时间比患侧组显著缩短(P〈0.001)。结论患者站立时重心的偏移与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相关,可作为功能恢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2.
为了评价腹肌锻炼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我们选了9例患者。并对治疗前后静态和动态肌力,椎管矢状径等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疗效优3例,良5例,差1例。治疗后腹肌肌力增强。治疗前、后椎管矢状径分别为(8.72±0.44)mm和(10.78±0.44)mm,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所以,我们认为腹肌锻炼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用手持棒式电极对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舌内外肌群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观察对舌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疗后舌肌运动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舌内外肌组和舌外肌组,每组30例,其中17例患者因病情、经济及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治疗,退出研究。最后纳入统计的患者资料43例,其中舌内外肌组22例,舌外肌组21例。2组患者均采用感应电疗法,手持棒式电极刺激治疗,舌内外肌组刺激部位为舌内外肌群,每次治疗20min;舌外肌组刺激部位为舌外肌群,每次治疗15min。治疗时间均为每日1次,每周5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舌肌运动范围测量,记录和统计分析2组患者舌的前伸运动、左右运动及上下运动范围。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舌前伸运动、左右运动、上下运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前伸运动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舌内外肌组较舌外肌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内外肌组治疗后的舌左右运动范围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舌外肌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舌上下运动范围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持棒式电极感应电疗法能有效针对舌肌运动障碍患者的舌内、外肌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舌前伸运动和舌左右运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舌针联合舌运动训练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舌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疗后舌运动障碍患者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舌针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舌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舌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舌针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进行舌运动功能评估及舌肌肌力评测。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前伸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舌针组患者治疗后的舌前伸范围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左右和上下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压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舌针组患者治疗后的舌压为(10.46±3.74)kPa,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8.89±1.78)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舌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联合舌针可显著改善鼻咽癌放疗后舌运动障碍患者舌的运动范围,还可增强其舌肌肌力。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的疾病种类、患者来源、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的特点。方法利用“广东省病案查询统计系统”回顾查询2004至2005年在康复科出院的全部病例1246例,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数、患者来源、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结果2005年出院患者平均年龄(61.2±13.7)岁;第一诊断脑梗死占40.4%,脑出血12.6%,颈椎病5.7%,脑外伤5.1%,骨折3.7%;患者平均患病病种(5.52±1.54)个;患者首次入院科室以康复科最多,占47.7%,转科患者占52.3%,其中神经内科26.4%,神经外科7.9%,骨科4.1%;人均住院时间为39.1 d,康复科入院患者23.7 d,神经内科入院患者44.4 d,骨科患者60.2 d,神经外科患者62.4 d;脑梗死患者人均住院时间为34.2 d,骨折63.5 d,颈椎病21.3 d,颅脑外伤64.2 d;人均住院总费用36 167.7元,其中药品费最高,占47.6%,其次是治疗费。颈椎病的费用最低,颅脑外伤最高。结论康复科住院患者病种多,人均患病数多,转科患者多,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药品费比例过高。应该在患者转科前开展康复治疗,减少用药,才能缩短住院日,降低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  相似文献   
36.
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5例,随机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②针灸组31例,进行针灸治疗(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和吞咽训练;⑧电刺激组31例,进行咽喉肌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①治疗后3组患者的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均显著好转。②3组治疗后饮水试验结果诊断正常例数分别为5,15,11例;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得分分别为7.27+2.45,9.29+0.90,8.68+1.70:l临床疗效评价治愈分别为8例(24.2%)、18例(58.1%)和10例(32.3%)。针灸组和电刺激组的得分均好于吞咽组。而针灸组与电刺激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为5分)的饮水试验得分,针灸组好于电刺激组。结论:针灸加吞咽训练、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疗效更好。针灸加吞咽训练与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但对严重的吞咽障碍患者,针灸加吞咽训练的疗效好于电刺激加吞咽训练.并且疗程更短。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35例孤独症儿童分为奖励语言训练组(2003-10/2005-0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20例病例)和对照组(2001-09/2003-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15例病例)。奖励语言训练组采用奖励法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对视、注意力、配对、模仿口部肌肉运动和发音、家庭的强化训练,每项训练均给予奖励,利用奖品训练。训练采用一对一方式,每周训练五六次,45min/次,疗程为3~6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言语训练,无奖品。训练前后根据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患儿进行评定,分4个阶段进行,阶段1-事物、事物状态理解困难阶段;阶段2-事物的基础概念阶段;阶段3-对事物用符号理解表达阶段;阶段4-组句(语言规则)阶段。日常生活交流态度评估,共分7大项进行,①对他人行为的注视。②视线交流。③对他人的指示、问候、招呼的反应。④向他人表达意愿。⑤感情起伏的表现。⑥提问-回答关系。⑦特征性言语。疗效评定:语言状态在同一阶段有进步者为好转,上升一阶段者为显效,无进步者为无效。每月评估1次。结果:35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语言发育阶段评估:治疗前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为第1阶段的患者分别为11例(55%)、8例(53.3%)(z=0.097,P=0.934),治疗后仍为第1阶段者分别为1例(5%)、3例(20%),奖励语言训练组有8例达到第3阶段,1例达到第4阶段,而对照组只有1例达到第3阶段(z=2.571,P=0.010),奖励语言训练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4.102,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1.983,P=0.047)。②临床疗效:奖励语言训练组显效14例(70%),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6例(40%),总有效率73.3%(P<0.05)。③日常生活交流态度: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为交流态度不良(Ⅱ群),治疗后奖励语言训练组19例(95%)交流态度良好,对照组8例(53.3%)交流态度良好(P<0.01)。结论:奖励法能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语言表达、语言理解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治疗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治疗间歇期,疼痛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29±0.76)分降到治疗后的(0.74±0.52)分。治疗后VAS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由治疗前的(5.06±1.51)分降到治疗后的(1.99±1.82)分。治疗前Mills征阳性率为95.6%,3次治疗后阳性率分别为86.7%、64.4%、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重复性任务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重度瘫痪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影响.方法:将36例重度瘫痪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高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性任务性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训练、坐-站训练和站立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FMA)进行下肢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进行步行功能的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后2个月,2组FMA和FIM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而且治疗组FMA和FIM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FMA和FIM的评分改变量(△FMA和△FI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FAC分级更高,比对照组获得了更好的步行功能(P=0.004).结论:重复性任务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更有效地改善重度瘫痪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