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徐经世,号筱甫,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顾问、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生临症50余载,学验俱富,对肝胆脾胃诸多病症的论治颇具心得,并根据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的学术思想,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每获良效。今对此做初步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2.
徐经世先生是我省著名老中医,也是500名国家级(即全国第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名中医,他从医50余年,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家;强调尊古而不拘泥于古,继承与创新并重;注重"集思广益、贵在实践"。  相似文献   
83.
在中医传统"温病学"、"五运六气"等理论指导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重大传染病防治实践,采用多因子综合和动态变化分析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对照和前瞻性预测研究,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寻找新的关联,归纳出可能导致传染病的"高危"指标,揭示其证候规律,结合"天人相应"、"三因制宜"等理论,构建传染病中医药预测预警诊治智能辅助系统,形成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应急预案,促进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的提高。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4.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是近些年来由于荧光血管造影的广泛应用,才被人们开始认识的一种黄斑病疾。本病由Krill和Deutman于1972年首先报告。国内雷嘉启等报告24例。我科眼病研究室,自1982年11月到1984年3月度应用TopconWT3照相机对597例眼底病患者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照相观察,其中发现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51例,占造影总数的8.5%。现将结果分析报告于后。患者概况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夏枯草硫酸多糖(PSSP)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的大鼠肝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活化大鼠肝星状细胞-T6(HSC-T6)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PSSP抗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采用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造模,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25 mg·kg-1),PSSP高剂量组(300 mg·kg-1)和PSSP低剂量组(100 mg·kg-1)。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胶原(C-Ⅳ)的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体外培养HSC-T6细胞;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法(CCK-8)测定PSSP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SC-T6细胞中Ⅰ型胶原(Col-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SSP可明显降低大鼠ALT,AST,HA,LN,PC-Ⅲ和C-Ⅳ的含量,并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P0.01);PSSP可抑制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的增殖,减少HSC-T6细胞Col-I,α-SMA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P0.01)。结论:PSSP具有很好的抗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及抑制胶原合成与沉积,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并促进其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86.
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失眠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 8例。对照组予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治疗。1疗程为10天,2组均治疗3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评分(包括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和总评分)、治疗前后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相关指标水平(包括多巴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乙酰胆碱、5-羟色胺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6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PSQI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和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 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 5)。治疗后,2组患者多巴胺、乙酰胆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 5),观察组多巴胺、乙酰胆碱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 5);2组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及5-羟色胺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 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 5)。治疗后,2组血清IL-2及IL-6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 5),观察组血清IL-2及IL-6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 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贴压可降低原发性失眠患者PSQI各项得分,降低机体炎性因子含量,疗效肯定,可以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7.
发源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家们在医学理论、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等方面皆有建树,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医肝病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亦不容忽视,其中的诸多观点和临床特色鲜明,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肝病理论体系,但后世医家对此鲜有挖掘和整理,以致于其学术特色未能广泛地呈现给世人。笔者以新安医家论肝、治肝、养肝等为切入点,从新安医学典籍中选取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展开简要论述,以期呈现出新安医家在中医肝病方面的基本特色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8.
冯昌汉主任医师认为,顽固性咳嗽病机复杂,虚实夹杂,寒热错综,外感咳嗽重视风邪,多夹寒、热、燥、湿、食,常按鼻咽、咽喉、气管、肺的病位之不同明辨表里及病势;内伤咳嗽以痰、气、瘀为主,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胃等脏腑相关,久则及肾。故可从风治咳、辨痰治咳、论气治咳、从肝治咳、从瘀治咳5方面着手,明辨寒热虚实,临床以祛风、化痰、降气、调肝、化瘀为治咳大法,分型论治,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诊断及治疗的52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手术入路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52例患者中23例(44.2%)经颈侧入路,14例(27%)经腮腺颈侧(腮颈)入路,10例(19.2%)为颈侧下颌骨入路,5例(9.6%)经口内入路。术后病理良性占80.8%,恶性19.2%。唾液腺及神经源性肿瘤分别占总数的46.2%和28.8%。52例患者中48例行Ⅰ期手术切除,术后恶性肿瘤复发率30% (3/10),良性肿瘤复发率7.1%(3/42)。结论术前运用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手段判断肿瘤性质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对于制定和完善手术计划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术中充分暴露肿瘤,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0.
BACKGROUND: Studies suggested that blood loss was great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even blood transfusion was needed. Application of the tourniquet will destroy the coagulation system,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hemostasis after replacement. Recently, tranexamic acid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to reduce blood loss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because of low price, simple administration pathway, and effective effects on hemostasis.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and safety of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The first author retrieved PubMed and Chinese Journal Full Text Database for articles from inception to October 2015. The key words were tranexamic aci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hemorrhage. More than 200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and finally 50 articl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ranexamic acid is a fibrinolytic inhibitor, can reversibly block the binding of plasminogen to fibrin, effectively inhibit fibrinolysis, and reduce hemorrhage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evertheles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se, dose and effect of tranexamic acid on hemostasis among different studies. Tranexamic acid was an effective drug for hemostasis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ranexamic acid had been used to reduce dominant blood loss and hidden blood loss after arthroplasty, and could not increase the risk for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 Currently, the timing of use, dosag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possible complications of tranexamic acid remain controvers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