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2篇
中国医学   10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背景:内关针刺可上调相关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但血管新生相关生长因子较多,针对部分因子研究有局限性.目的:观察心肌缺血损伤小型猪血管生长功能性基因表达谱特征及内关穴位埋针的干预效应.方法:将3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内关组和膈俞组分别在造模基础上进行内关、膈俞穴埋针治疗,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埋针7 d后取各组小型猪的缺血心肌组织进行实验.结果与结论:应用Q Series血管生长功能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共检测到96个与血管生成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显著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膈俞组显著上调基因14个,下调基因2个.就其基因功能分类而言,内关组、膈俞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各有其自身特点,但特异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生长因子及受体以及其他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化学增活素、基质蛋白酶及抑制剂以及其他相关基因是各组共有的,其中以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最多.说明心肌缺血以及穴位埋针后的干预均与血管生长因子差异表达有关,但内关埋针与膈俞埋针作用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标实证和本虚证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讨湿热证与本虚证的关系,以及湿热证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5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观察本虚证各型分布及交叉分布情况;观察不同原发病中本虚证的分布;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兼夹标实证分布情况;观察湿热证症状分布;...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从机体受力方面研究刮痧,结合生理、病理、刮痧状态下机体温度、血液流速、血粘度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刮痧的作用机制,解释相关刮痧现象及补泻原理,进一步推广刮痧疗法,为刮痧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穴位经皮电刺激对小儿弱视的图形翻转视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将小儿弱视69例(80只惠眼)随机分为穴位经皮电刺激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P-VEP的变化及治疗后两组的差异.结果:穴位经皮电刺激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与西医常规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经皮电刺激可减轻小儿弱视的P-VEP,改善弱视小儿的症状.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时大鼠海马各区及齿状回神经元β-神经生长因子(β-nervegrowthfactor,β-NGF)及其受体trkA2和p75NGFR基因表达变化对神经元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mRNA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等方法,分别观察各缺血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各区及齿状回神经元上述3种基因表达的变化和神经元凋亡状况。结果正常大鼠海马和齿状回神经元均表达β-NGF、trkA2和p75NGFRmRNA及蛋白,无神经元凋亡。急性脑缺血后,海马CA1、CA2和CA3区均出现大量凋亡的神经元,其密度均明显高于同组CA4区及齿状回(P<0.01)。缺血组海马CA1、CA2和CA3区神经元β-NGF、trkA2和p75NGFR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的对应区域(P<0.05或P<0.01),它们的表达水平彼此间均呈正相关(r=0.213~0.835,P<0.05~P<0.0001),并均与对应区域的凋亡神经元密度呈负相关(r=?0.551~?0.823,P<0.0001)。缺血组CA4区及齿状回神经元β-NGF及其受体的表达无显著变化,且与凋亡无相关关系。结论β-NGF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β-NGF可能对其两种受体的表达具有正性诱导作用,缺血引起的β-NGF及其两种受体表达减少可能是导致对缺血敏感的海马CA1、CA2和CA3区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
弩药针疗法是苗医外治法的代表性疗法之一,该疗法民间使用广泛,疗效显著,本文对该疗法的起源、使用方法、临床运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归纳,以期对该疗法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患者诊后随访管理服务在互联网医院构架中必不可少,概括了目前医院随访模式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并梳理互联网医院业务场景,分析了目前互联网医院随访应用的特点及应用效果,整理统计了连续三年同一时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随访记录。统计数据显示,运用互联网医院随访系统后,随访完成数为23033例,同比增加356.10%,极大提升了医院随访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我国2010—2019年猩红热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猩红热上报病例信息,以月份为时间聚类单位,以地市为最小空间单位,使用SaTScan 10.0.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使用ArcGIS 10.7软件实现分析结果的可视化。结果 2010—2019年,我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96 220例,年均发病率为4.37/10万。我国猩红热的发病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1.62/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6.04/10万。猩红热的发病呈现双峰分布,每年5—6月和11—12月为猩红热的高发期。男性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61.14%。10岁以下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年龄段,占总发病数的93.27%。猩红热的主要聚集区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毗邻猩红热高发省份的地市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有所升高。位于长江以南地区的猩红热聚集区域有所增多,多聚集于上海市、深圳市、厦门市、乐山市、大理市和丽江市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市以及杭州市、长沙市、成都市、昆明市、贵阳市等省会城市...  相似文献   
70.
杨兆宇  崔瑾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55-1056,1059
[目的]探讨丙硫氧嘧啶联合曲安西龙治疗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6年9月~2011年9月在某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86例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分为丙硫氧嘧啶组和丙硫氧嘧啶联合曲安西龙组,每组各43例,4月后再次检测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含量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丙硫氧嘧啶组和丙硫氧嘧啶联合曲安西龙组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血清学指标FT3、FT4、TSH、TPOAb和TG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丙硫氧嘧啶联合曲安西龙组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TSH较丙硫氧嘧啶组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上升明显,而丙硫氧嘧啶联合曲安西龙组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FT3、FT4、TPOAb和TGAb较丙硫氧嘧啶组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下降明显(P﹤0.05)。[结论]丙硫氧嘧啶联合曲安西龙用于治疗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能有效降低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血清FT3、FT4、TPOAb和TGAb的水平,抑制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的免疫反应,阻止AITD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在临床治疗AITD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过程中可推广应用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