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并发症,现回顾近年来在抑郁量表方面的进展,重点综述PHQ-9、 HAM-D6 在抑郁筛查和评估上的价值,分析量表在筛查抑郁上存在的问题,并且综述了抑郁预测因子和 模型,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在筛查抑郁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神经康复机器手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门诊卒中偏瘫患者31例,根据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机器手康复组(16例)和一般康复组(15例)。一般康复组接受一般性康复训练,3次/周,30 min/次,同时进行家庭康复训练,5次/周,1 h/次;机器手康复组接受一般性康复训练,3次/周,30 min/次,同时进行机器手辅助训练,5次/周,1 h/次。两组训练周期均为4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Wolf运动功能评价(WMFT)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对上肢肌张力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机器手康复组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7.1(2.4,93.8)s比13.1(3.7,99.5)s],功能评分明显提升[(45±13)分比(38±11)分],上肢功能评分明显提高[(28±7)分比(25±7)分],腕手部中位数评分明显提高[15(10,19)分比9(5,14)分],FMA-UE总分明显提高[(46±12)分比(38±12)分],MAS评分明显降低[3(2,5)分比5(4,8)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般康复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周康复训练后,机器手康复组比一般康复组腕手部中位数评分[15(10,19)分比6(5,12)分]、治疗效应[-5.5(-10.8,-3.2)比0.0(-1.0,3.0)]、MAS[3(2,5)分比5(4,6)分]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康复机器手可有效提高卒中后慢性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对腕手部运动功能提升有明显效果,并可控制上肢肌张力的增高。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手部功能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卒中后手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的卒中患者40例,均为发病1~6个月的初发卒中患者。在常规药物及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和阳极t DCS(at DCS)治疗,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即at DCS+FES组(21例)和对照组,即at DCS组(19例)。两组均为1次/d,每次20 min,疗程4周。对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手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Fugl-Meyer评定上肢(FMA-UE)功能,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量表(MAS)评定手部功能,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手指总的主动关节活动度,采用专用的角度尺评定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WEAROM)。结果 (1)两组康复治疗后FMA-UE评分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康复组:(18±5)分比(12±6)分,(25.7±5.9)分比(8.7±3.0)分,t值分别为10.24、11.89;对照组:(15±5)分比(12±5)分,(11.8±2.9)分比(8.4±3.2)分,t值分别为10.15、4.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康复组FAM-UE评分和M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6、9.15,均P0.01)。(2)康复治疗后两组TAM评分及WEAROM均较治疗前增加[康复组:(2.6±0.8)分比(1.1±0.3)分,30°±12°比13°±9°,t值分别为10.95、11.41;对照组:(1.5±0.7)分比(1.1±0.4)分,19°±8°比12°±8°,t值分别为3.02、5.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康复组TAM评分和WEAROM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9、5.61,均P0.01)。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与单纯加用at DCS治疗相比,at DCS联合FES提高卒中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及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对比间歇θ脉冲刺激(iTBS)刺激健侧半球前额叶背外侧(DLPFC)与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健侧半球顶后皮质(PPC)治疗卒中后视空间忽略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入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的33例卒中后视空间忽略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  相似文献   
95.
曲斯伟  朱琳  严莉  宋为群 《中国康复》2022,37(3):131-13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首发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前者2次/d,30min/次;后者1次/d,1h/次,均5d/周,共4周.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另外进行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20m...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比较右侧卒中后视空间忽略(VSN)患者与无VSN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行为学检查结果和各成分(P1、N1、P2、N2、P300)的波幅及潜伏期,研究VSN患者的视空间注意加工特点,进一步探索VSN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右侧卒中后VSN患者9例(VSN组),右侧卒中经忽略行为学量表筛查无VSN患者10例(非VSN组)。利用ERP记录2组受试者执行视觉Oddball范式任务时的脑电变化。分析比较2组靶刺激出现在左侧(左靶)、右侧(右靶)时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对靶刺激出现在左侧、右侧的ERP各成分(P1、N1、P2、N2、P300)的波幅及潜伏期进行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VSN组左靶、右靶的正确率[分别为(17.7±7.8)%、(88.5±2.2)%]明显低于非VSN组[分别为(92.4±7.8)%、(96.7±2.2)%,均P0.05],VSN组右靶反应时[(586±119)ms]明显长于非VSN组[(483±60)ms,P=0.025]。两组之间P1、N1、P2、N2各波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靶刺激出现在左靶时,VSN组P300波幅[(1.2±0.6)μV]小于非VSN组[(4.6±0.6)μV,P=0.001]。右半球VSN组P1潜伏期[(135.7±3.8)ms]较非VSN组[(128.2±2.8)ms]明显延长(P=0.021),而N1、N2、P300潜伏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右侧卒中非VSN患者相比,VSN患者主要表现为空间注意加工的晚期过程受损。  相似文献   
97.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累积效应在治疗偏侧忽略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连续数天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对偏侧忽略患者的治疗中是否产生了累积效应,探讨累积效应是否是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偏侧忽略的重要机制。方法:将12例偏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对治疗组进行为期10天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两天对这12例患者用线段划消和直线二等分测试进行评估,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忽略症状的变化趋势。结果:rTMS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时间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治疗组线段划消测试的评估结果和治疗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r=-0.659;直线二等分测试中r=-0.606。对照组线段划消测试评估结果和治疗时间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直线二等分测试结果和治疗时间之间也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偏侧忽略患者症状的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累积效应,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累积效应在对偏侧忽略患者症状的改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8.
正脑损伤后的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具有很多挑战,它既影响了觉醒水平,又影响了意识内容~([1])。目前,有很多研究开始关注促进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方法,部分研究尝试通过物理疗法、药物和功能神经外科方法提高意识水平,近几年来,也有一部分研究尝试探索非侵入性脑刺激方法改善脑功能~([2])。然而,至今仍没有建立一个意识障碍患者治疗措施的指南。关于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  相似文献   
99.
Stroke rehabilitation currently is a very exciting area in which to be involved.There is much going on with regard to clinical research,and much more to come.  相似文献   
100.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是指神经的修饰能力,这种修饰能力是短期功能改变和长期结构改变的连续统一体。病灶周围突触的长时程增强,存活的神经元纤维组织发芽,在卒中后数周内形成新的突触。一侧大脑半球卒中的患者,功能重组改变了初级感觉和运动皮质在大脑半球间的对称性。有学者利用健侧大脑半球作对照.对患侧大脑半球及与之相关的功能恢复进行了运动功能重组的评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