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4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运动想象组(MI)和优化运动技能组(OMP),每组各15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30min/次,2次/d,5d/周,共4周。MI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20min/次,1次/d,5d/周;OMP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优化运动技能训练,20min/次,1次/d,5d/周;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20min/次和优化运动技能训练20min/次,均1次/d,5d/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采用简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三组的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三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②治疗4周后联合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优于MI组和OMP组(P0.05);而MI组和OMP组之间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动想象和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均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贴布(肌内效贴)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患者足下垂所致步行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运动贴布组(KT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MES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2次/d,40min/次),K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贴布治疗(1次/d);NME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次/d,20min/次);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运动贴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以上各组每周连续治疗5天,持续4周。于治疗结束前后分别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起立-行走即时测试(TUGT)、生理耗能指数(PCI)对三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KT组和NME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KT组与NMES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贴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到脑卒中后亚急性期足下垂的患者中能够改善足下垂、提高步行能力、优化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神经源膀胱是脊髓损伤后的重要并发症,膀胱功能障碍可引起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据Tanagho报道,截瘫患者伤后25年的病死率为49%,其中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占43%。因此,重建脊髓损伤后患者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截瘫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手段也很丰富,近些年来国外也开始应用中医学方法治疗神经源膀胱,现将近10年来国内外中医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的概况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共治疗10天,应用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相应减少,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达71.4%;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刺激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显著增加,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增加尿流率,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尿失禁,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互动式教学在康复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互动式教学与康复医学教育 互动式教学法系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教学选材,创设逼真、生动的教学情景,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中,比较超声 电刺激与单独电刺激定位两种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伴有一侧肢体痉挛,下肢以踝跖屈肌群痉挛为主,改良Ashworth评分(MAS)2级12例,3级20例,4级8例,按分级随机分入A、B两组,每组各级评分的人数相等,每组20例,分别给予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A组以电刺激加超声引导下定位,B组单独以电刺激定位。注射后立即进行疼痛VAS评分,并于注射后2周对比MAS评分、步行速度。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肉毒毒素注射后,小腿踝跖屈肌群MAS评分,A组为0.8±0.70,B组为1.4±0.94;步行速度A组0.36±0.13m/s,B组0.27±0.12m/s;VAS疼痛评分,A组5.71±1.04,B组6.66±1.32,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在超声引导下加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与以往常规单独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相比,前者缓解肌张力的效果好,定位更加准确,避开血管、神经,减少出血,特别适用于儿童及疼痛敏感的患者,尤其是深部肌肉定位注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障碍特征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痴呆量表选择4组实验对象,分别为认知正常组(NC)、血管性认知损害未达痴呆诊断组(VCIND)、轻度VD组(VD1)和中度VD(VD2)组。各组均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测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与NC组相比,VCIND组存在某些方面的认知障碍,痴呆组则有广泛的认知损害,且随着痴呆程度加重而加重。中医证候诊断中,VCIND组的肾精亏虚证候比NC组明显,VD1组的痰浊阻窍证候比VCIND组和NC组明显,VD2组的瘀血阻络证候比NC、VCIND、VD1组明显,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均与各认知量表得分、痴呆程度相关。结论:认知量表结合证候分析可能可以预测认知损害的变化。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与认知损害关系密切,对中医证候的干预可能对防治VD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减重步行训练(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PBWSTT)存在的膝、踝关节控制不良,采用靶向性训练,观察其对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ADL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3个月内、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Ⅱ期的稳定性卒中患者28例作为试验组,均接受靶向性训练和PBWSTT训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治疗前后均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组FAC由治疗前0.37±0.14提高到治疗后3.9±1.2、FMA由治疗前21.8±6.3提高到治疗后42.5±7.6、FIM由治疗前33.8±3.3提高到治疗后86.8±9.6;对照组FAC由治疗前0.38±0.28提高到治疗后2.6±1.1、FMA由治疗前19.1±5.6提高到治疗后32.6±5.2、FIM由治疗前32.3±4.8提高到治疗后73.8±7.8。试验组FAC、FMA积分及FIM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独立步行能力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结合靶向性膝踝控制训练有利于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开发一组新的听觉Oddball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观察其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脑加工反应。方法:社会招募健康志愿者15名(男8名,女7名,平均年龄40±9岁),分别进行纯音-正名(TS),其他名字-正名(OS)和反名-正名(RS)三组难度依次增大的听觉Oddball范式的事件相关电位检查,分析比较各组MMN和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结果:三组实验范式在所有健康志愿者中均诱发得到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和P300,TS组MMN和P300的潜伏期最短,OS组次之,RS组最长(P0.05),但OS组和RS组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MMN的波幅TS组最大,OS组次之,RS组最小(P0.05),但OS组和RS组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之间P300波幅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组听觉Oddball实验范式有一定的区分难度,有望进一步应用于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患者和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鉴别诊断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20.
<正>H反射是一种可以在人类记录到的非侵入性的简单反射,类似脊髓牵张反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牵张反射~([1]),可以用于脊髓Ia反射弧通道、脊髓兴奋环路、定量运动神经元池兴奋性等方面的研究~([2—3])。H反射的产生是通过电流刺激混合神经的传入纤维,其产生的神经冲动主要通过脊髓的单突触反射到同侧运动神经元池,引起运动神经元募集产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4])。H反射的波幅可以反映给定刺激强度下反射所激活的运动单元数量,在一定条件下H反射波幅的改变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