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痧”和“刮痧”的内核以及刮痧的理论基础。[方法]参考古代相关医籍和当代医家论述,对“痧”和“刮痧”的含义及历史演变、刮痧的经络理论和刮痧的补泻进行探析。[结果]“痧”的字形记载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可归纳为致病的秽恶邪毒、痧症、痧疹、怪病以及现代的“出痧”或“痧象”。刮痧起源甚早,临床强调采用“刮法”而达“出痧”,亦与单纯的刮拭或放血手法密切关联。从经络学说角度而言,皮部理论和络脉理论在刮痧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刮痧的补泻与医者操作手法和患者经气变化相关。[结论]刮痧是中医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有助于科学和规范认识刮痧,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32.
回顾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加坡针灸发展前期代表人物及针灸教育机构,指出方展纶、何敬慈、萧憬我、邓颂如、刘致中等皆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耀华针灸学社、中国针灸医学总院等早期针灸教育机构也为该学派传人创办,因此认为新加坡针灸的起步及发展与澄江针灸学派密切相关,并对萧憬我父子、符伯华、陈必廉等澄江针灸学派在新加坡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33.
对"澄江针灸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的形成,基于其创始人及传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宅心仁厚,及其对廉、便、效、验针灸仁术的挚爱;该学派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新中国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政策。该学派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凸显了其信念坚定、不畏时艰、主动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4.
运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澄江针灸学派10余位代表性人物的学术生平、思想与贡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该学派的学术源流。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立足中医传统理论,接受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关注针灸临床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针灸的启发,是一个既注重承续中医理论体系,又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包容的中医学派。  相似文献   
35.
通过查阅文献、调研访谈等方式,对杨兆民教授的从教历程及相关史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和总结.结果表明办学伊始,杨兆民教授秉承艰苦创业之承门精神,成功探索和实践了巡回教学的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针灸专业,组建课程,传承实践教学特色;主编教材,致力于科学创新;承前启后,凝炼针灸成才之心诀.杨兆民教授践行并弘扬了承门现代教育思想,为培养针灸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6.
从历史沿革、理论基础、放血部位、放血工具、操作方法、放血量、适应证与禁忌证等方面,对中医学和藏医学的放血疗法进行了比较性研究.指出将在不同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医与藏医学放血疗法的理论、实践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与融合,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放血疗法.  相似文献   
37.
林静  夏有兵  卢明香  余芝  徐斌 《新中医》2012,(2):105-107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食源性肥胖大鼠中枢及胰腺组织中磷酸化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α(pAMPKα)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灸减肥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8只和高脂组42只,造模12周后挑选体重超过正常组体重15%的大鼠16只,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电针组)8只及肥胖模型组(模型组)8只,电针组大鼠针刺足三里、内庭穴位减肥(2/15Hz,3mA),每次15min,每天1次,共30次。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下丘脑腹内侧核(VMN)及胰腺组织pAMPKα的表达。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明显下降(P<0.01),与正常组体重相近(P>0.05)。电针组大鼠胰腺中pAMPKα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相近(P>0.05);各组下丘脑腹内侧核中pAMPKα平均光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升高胰腺pAMPKα,即增加能量消耗达到治疗食源性肥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
本从薰烧消毒、药物涂抹、药囊佩带、艾灸防病四个方面总结了孙思邀的防疫经验,为应用中医中药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IL-6受体在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表达的变化,及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又各分为6h和24h观察组,各组每个时相各5只。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治疗取百会(DU20)及大椎(DU14)两穴,疏密波刺激30min。应用qPCR法测定受损侧海马IL-6RαmRNA及gp130mRNA的表达。结果 IL-6Rα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下降:在脑缺血再灌注6h,模型组IL-6RαmRNA表达最低,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电针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4h时,模型组仍最低,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电针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与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IL-6信号转导子gp130mRNA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上升:在脑缺血再灌注6h,3组gp130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在24h时,假手术组表达无明显变化,模型组、电针组表达有所上升,电针组表达最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早期介入可以上调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IL-6RαmRNA、gp130mRNA表达,这可能是电针发挥脑保护作用机制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40.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局部造模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更为稳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局部模型复制方法。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3种不同进针入路进行局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复制,计算造模前、造模后6 h及造模后24 h关节周径值和肿胀指数,并观察各组关节腔形态学改变。结果常规A组,尿酸钠以浸润的方式进入踝关节,仅1例关节腔中有大量炎症细胞,造模成功率为10%;常规B组,7例尿酸钠进入了关节腔,造模成功率为70%;改良C组,10例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样渗出及关节滑膜水肿,并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造模成功率为100%。改良组与常规A组和常规B组比较周径增加值和肿胀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局部造模的方法进行改良,在大鼠右后肢踝关节背侧正中进针复制的局部模型成功率高,稳定性强,创伤小,有利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