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究辅助生殖技术(ART)妊娠妇女中枯萎卵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共2378例,包括早期胚胎停育和同期单胎活产,其中胚胎停育根据有无胎芽分为胎芽组和枯萎卵组.比较枯萎卵组、胎芽组和活产组3组间基本信息,如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窦卵泡数(AFC)、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bFSH/bLH比值、不孕年限、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Gn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雌二醇值、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优胚率、移植后10~14 d血清β-hCG值、不孕类型和流产次数,以及不同移植周期、胚胎类型、不孕因素、受精方式间枯萎卵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枯萎卵组的双方年龄、BMI、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流产次数和活产组有显著性差异;β-hCG在枯萎卵组<胎芽组<活产组(P=0.000);囊胚移植较卵裂期胚胎显著增加枯萎卵的发生率(11.6%vs 5.6%,P=0.000);3组间其他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方年龄、β-hCG和囊胚移植是枯萎卵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女方高龄、血清β-hCG下降和囊胚移植增加枯萎卵发生的风险,枯萎卵的发生可能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基因印记错误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红金消结胶囊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男性乳腺肥大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临床诊断男性乳腺肥大症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与三苯氧胺(31例)、红金消结胶囊(30例)及二者联合用药(35例)治疗,两个疗程后,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内科急诊规范》及超声检测腺体层厚度变化评估疗效,比较3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联合用药组治愈率和有效率(45.7%、80%)高于三苯氧胺单药治疗组(32.2%、54.8%)、红金消结胶囊单药治疗组(26.7%、60%)(P<0.05);40岁以上联合用药组患者(47.8%、82.6%)较40岁以下患者(41.6%、66.7%),疗效更佳(P<0.05)。结论:红金消结胶囊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男性乳腺肥大症是较为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对40岁以上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中miRNA-26b、抵抗素的变化.方法 收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血液,以正常儿童为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介素(IL)-8、抵抗素浓度,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血液淋巴细胞中miRNA-26b、抵抗素mRNA表达,利用miRNA-26b mimics干预人肺上皮细胞A549,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miRNA-26b、抵抗素mRNA及细胞上清液中IL-8蛋白浓度变化.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清中IL-8、抵抗素浓度均升高,血液淋巴细胞中miRNA-26b、抵抗素mRNA表达增加;经过干预的A549细胞miRNA-26b、抵抗素mRNA及细胞上清液中IL-8蛋白浓度均有增加.结论 miRNA-26b、抵抗素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液淋巴细胞中存在差异表达,而这可能参与了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对特发性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iRBD)患者认知脑区改变的探索,寻找其与帕金森病(PD)患者大脑形态改变的异同,为两者的联系提供依据.方法 对14例iRBD患者、12例PD患者及8名健康人(CON组)进行认知心理测评(复杂图形测试、临摹及回忆、符号-数字转换测试、连线测试、画钟测试、数字广度测验)及磁共振检查,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的研究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iRBD组及PD组患者的数字符号转换测试、连线测验测试2与CON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RBD组与P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比较,iRBD组与PD组患者的右顶叶及左枕叶体积均缩小(P<0.05),但iRBD组与P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右枕叶较CON组体积减小(P<0.05).结论 iRBD患者及PD患者均出现注意力及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下降,并且都出现右顶叶和枕叶萎缩,提示两者的认知损害存在相似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5.
血友病是遗传因子Ⅷ、Ⅸ或Ⅺ缺乏引起的疾病,具有自发出血、全身出血或轻微损伤、小手术后出血不止的特点,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需要终生采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凝血因子紧缺且价格昂贵,因此每个血友病患者家庭都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为了解广东省血友病患者的医疗保险现状,我们对部分血友病患者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体外物理操作(离心以及微量加样器抽吸)对人精子运动参数以及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影响,旨在优化人精子体外处理方法。方法:7例精液常规参数正常的标本,采用不同离心力(200 g,600 g)及离心时间(5 min,15 min)以及不同微量加样器抽吸次数(2,6,10次)进行处理,测试精子运动参数和细胞内ROS的变化。结果:①活动精子百分比以及活精子细胞内ROS水平主要受到离心时间的影响(P<0.05);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PR)以及平均运动速率(VAP)均不受离心力及离心时间的影响(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提示,当离心时间为5 min以上时精子活动力显著下降,而ROS水平显著增加(P<0.05)。②加样器抽吸2次以上可致人精子活动力显著下降(P<0.05),抽吸6次以上可导致人精子PR及VAP显著降低(P<0.05);但抽吸操作并未显著影响精子细胞内ROS的水平。结论:在人精子体外操作时应尽量缩短离心时间并控制加样器抽吸次数从而保证正常的精子运动参数,也应尽量缩短离心时间从而减少体外操作所致的细胞内ROS升高。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工作开展专项抽样调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满意度。方法:采用横断式研究设计,应用《护理工作环境量表》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760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护理工作环境由9个因素构成:自主性、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同伴凝聚力、领导与管理、系统维持与变革、硬件资源条件、权利保障、认可度。其中得分最低前3位为工作负荷、认可度和权利保障,得分最高前3位为系统维持、自主性和领导管理。不同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工作职务和工作科室间工作环境的若干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理者应针对不同因子开展有针对性管理,提升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28.
目的调查黄冈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民众的反应性。方法 2012年5月印发相关内容问卷,对369名居民进行社会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174人,占47.2%。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最主要任务是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的205人,占55.6%。居民愿意到社区卫生中心(站)就诊的原因为:离家近,方便;不用排长队等候;价格相对便宜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优先服务项目为:免费体检;健康教育讲座;妇女、儿童、老年人等人群的家庭医疗服务;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和家庭病床等;义诊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倾向于由三级医院筹建,占62.1%。结论黄冈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开展工作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辨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疗效评价。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老年糖尿病的1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80例分为实验组(n=90)与常规组(n=90)。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辩证护理。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突出,均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辨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血糖控制效果,优化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群(≥50岁)的致盲眼病,常累及视网膜黄斑区,引起中心视力进行性下降。该病早期的临床征象包括玻璃膜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异常,晚期可以出现新生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NV),从而造成严重且永久的视力损伤或失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预计至2040年,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致盲性眼病,AMD的全球患者数将高达3亿[2]。近年来,国内外的AMD相关研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就AMD的分类、诊断和影像学检查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帮助广大眼科医师加深对AMD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