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12.
为了了解现时段中西医在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中的治疗进展,从文章治疗机理角度进行总结,通过选取近年来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相关文献,分析得出:目前治疗KOA的方法西医多以药物配合,后期予以手术,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在中医的方面,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且效果显著。总结得出,多以按证型给予中药内服,外加推拿、敷贴等,内外同治,以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热敏灸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络穴位为基础,通过艾灸体表的“热敏化穴”,以求产生一种“小刺激大反应”的效果,即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出现的一种酸胀、重痛、麻酥等数种灸疗现象,促进气血运行,直达病所。 浅筋膜:居于真皮之下,薄软且富有弹性,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主要包含大量基质、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等,具有维持人体正常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的重要作用。 背景:通过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证明针灸“命门”穴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热敏灸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收效甚益,但对其机制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 目的:拟从结缔组织及神经系统角度对热敏灸治疗机制进行研究,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探讨热敏灸的最佳治疗时间。 方法:将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热敏灸4 d组、热敏灸7 d组、热敏灸14 d组,后4组通过双侧卵巢摘除术制备骨质疏松症模型,给予不同时间热敏灸治疗,治疗结束后取以“命门”穴为中心区附近0.5-1.5 cm内的皮下浅筋膜、脊髓分别进行荧光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对热敏灸14 d治疗前后的血清磷、钙离子和碱性磷酸酶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染色观察筋膜内纤维形态改变:模型组的胶原纤维排布交错杂乱呈网状排列,而热敏灸4 d组胶原纤维排列几乎没有任何改变,随着热敏灸时间延长至14 d变化逐渐显著,胶原纤维在热敏灸作用下被拉伸牵引,张力增加,总体呈向心性排布,即朝向“命门”穴附近;②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改变:热敏灸4 d组大鼠脊髓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热敏灸7 d组前角处神经元细胞数量有所增加且体积增大,后角处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热敏灸14 d组前角神经元细胞数目增加显著,且体积增大,细胞核较大而圆,核仁明显,神经纤维增粗增长,排列规律,后角处神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且更加致密;③血清指标:经热敏灸14 d治疗前后对比发现大鼠血清磷离子、碱性磷酸酶浓度明显上升(P < 0.01),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P < 0.05);④结果提示,热敏灸可以通过结缔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热敏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以热敏灸14 d为理想治疗时间。 ORCID: 0000-0002-1232-2061(吴慧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侧枝循环(CCC)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9月于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182例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中至少一支直径狭窄≥95%)的患者为研究对象。NAFLD的诊断参照NAFLD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并根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CCC形成不良组(Rentrop 0~Ⅰ级,n=85)和良好组(RentropⅡ~Ⅲ级,n=97)。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的NAFLD患病比例为47.1%,高于CCC形成良好组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Rentrop分级的增加,NAFLD患病比例逐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AFLD(OR=2.13,95%CI:1.20~3.77;P=0.01)、hs-CRP(OR=1.61,95%CI:1.02~2.54;P=0.04)、Gensini评分(OR=0.83,95%CI:0.72~0.95;P=0.01)和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OR=0.70,95%CI:0.50~0.98;P=0.04)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中,NAFLD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医十层脉是熊鸣峰教授根据扁鹊的脉学理论提出的一种脉诊方法,包括肺脉、大肠脉、心脉、小肠脉、脾脉、胃脉、肝脉、胆脉、肾脉、膀胱脉十层。附子半夏配伍为中药配伍中的“十八反”之一,中药相反是指两味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增毒或减效的不良反应,故一般临床不推荐使用相反中药。经考证,我们发现,古代经典医学中有附子半夏配伍使用的方剂,而熊教授也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是与生半夏相反,而临床中我们常用的是法半夏、姜半夏等经过炮制的半夏。所以熊教授在辨脉辨病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十层脉获取信息,将附子、法半夏配伍应用于大多数临床疑难病症的治疗中,该配伍用药有辛开燥降、温阳化痰之功,在临证中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文章通过梳理附子半夏配伍的古代经典理论渊源及现代研究,结合熊教授的典型临床验案2则病案分析,探索验证附子半夏临床使用的安全可行性及有效性,总结发现附子半夏配伍的临床应用及作用特点,也为“相反”“相畏”中药的临床使用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