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报道1例儿童Kimura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为5岁男童,临床以肾病综合征起病,伴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明显升高,经予激素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缓解.停药后复发,并出现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支持Kimura病,经手术切除颈部部分肿大淋巴结后,蛋白尿及颈部其他肿大的淋巴结自动消退,病情缓解.结论 Kimura病常见于中青年男性,但儿童亦可发病,可合并肾脏损害,临床甚至可单纯以肾病综合征起病.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有可能同时治疗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2009年—2019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选穴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尺泽等;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临床选穴符合中风后痉挛的病因病机特点。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这些穴位可分为重点穴和选配穴。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规律可循,根据文献分析所发现的组方规律与该病的病因病机相符,为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有关获得性再障的机制研究主要经历3个阶段。最初人们认为,获得性再障的发生是各种诱发因素(尤其药物及化学物质)对骨髓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刘家庆  潘凤林 《现代保健》2011,(25):187-189
肺泡蛋白沉积症( Pulmonary alveolus protein deposition sickness, PAP)是一种以肺泡及终末呼吸性细支气管内富含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磷脂蛋白样物质沉积为特征的少见疾病,1958年由Rose等人首先报道,故又称Rosen—Castleman—Liebow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16年9月5日针刺辨证取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提取症状、取穴处方信息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数据库,采用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结果:初检索出文献42篇,经筛选,共计纳入文献32篇,涉及604例病历资料。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医案中共涉及215项症状,高频症状16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呃逆等,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隐结构模型。统计出高频取穴处方,共涉及52个腧穴,其中高频取穴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等;挖掘出症状-腧穴频繁项集5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足三里+中脘等;症状-证型-腧穴频繁项集6项,其中包括胃脘胀痛+口干+大便干+胃阴不足证+三阴交。结论: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配穴依据临床情况辨证取穴,此可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表面肌电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8年1月。使用Stata12.0及Getdata软件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使用GRADE软件对分析结果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提取19篇文献,597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肌与非痉挛肌相比:RMS值具有显著性差异[MD=0.98,(95%CI:0.7,1.26),P0.05],且与MAS具有相关性[MD=10.7,(95%CI:4.25,17.15),P0.05];IEMG值和CR值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MD=-1.29,(95%CI:-1.64,-0.94),P0.05][MD=1.29,(95%CI:0.77,1.8),P0.05]。结论:表面肌电可以有效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状态和严重程度,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实验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8.
刘家庆  高卫红 《现代保健》2010,(33):166-167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报道1例儿童Kimura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为5岁男童,临床以肾病综合征起病,伴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明显升高,经予激素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缓解.停药后复发,并出现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支持Kimura病,经手术切除颈部部分肿大淋巴结后,蛋白尿及颈部其他肿大的淋巴结自动消退,病情缓解.结论 Kimura病常见于中青年男性,但儿童亦可发病,可合并肾脏损害,临床甚至可单纯以肾病综合征起病.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有可能同时治疗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将健康纳入所有政策”战略对现代医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将军队医学院校“社会医学”课程进行改革。通过构建教学共同体和“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化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等改革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肺泡蛋白沉积症( Pulmonary alveolus protein deposition sickness, PAP) 是一种以肺泡及终末呼吸性细支气管内富含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磷脂蛋白样物质沉积为特征的少见疾病,1958年由Rose等人首先报道,故又称Rosen-Castleman-Liebow综合征[1].根据病因,可将本病分为先天性、原发性和继发性三类.先天性PA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编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B基因突变导致PS B缺乏和继发性PS c合成障碍或由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受体β链的基因突变所致.继发性PAP则多继发于恶性肿瘤及其他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疾病(最常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可见于肺癌)、肺部感染(如分枝杆菌、奴卡菌、隐球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和卡氏肺孢子虫,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及某些无机矿物质(如硅、各种金属尘)或化学物质吸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