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612例AMI支架置入术后患者,4例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分析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4例AMI患者在介入治疗后2~13 d发生原梗死部位的再次AMI,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近0.7%,3例裸金属支架,1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糖尿病.1例支架贴壁不完全,2例补救性PCI因出血并发症未规范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再次PCI后,1例因左心衰死亡.结论 AMI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多发生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介入治疗后明显残余狭窄、血栓残留病变患者,合理选用支架,规范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止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468例,对其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发生感染156例,感染率为33.3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7.50%、22.02%和10.71%;共分离病原菌1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6株占45.24%,革兰阴性菌92株占54.76%,排名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别占22.62%、18.45%、15.48%、14.88%、11.9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均<7.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帕尼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均<8.00%;研究表明,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症、应用抑酸剂和心功能分级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心血管内科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感染的发生,当感染发生时,应先分离培养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进行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53.
标准化法在评价医疗单位消毒质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的实际工作中 ,通常是以监测总体平均合格率来衡量其好坏。由于消毒效果监测的种类繁多 ,其合格率常常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而标准化法是采用统一的标准构成 ,即采用一个共同的内部构成比 ,使两个总率的内部不同的构成 ,按照共同的标准进行调整而取得一致。用标准化法来分析评价医疗单位消毒质量即可消除上述因素的干扰。通过对远安县 1997~ 1998年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总体平均合格率与标准化合格率进行了比较 ,发现用标准化合格率来评价医疗单位的消毒质量更为合适。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于远安县卫生…  相似文献   
54.
目的对牦牛、迁饲黄牛及低海拔黄牛颈动脉体(CB)形态及CB中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比较,探讨高原土生或迁饲动物CB适应慢性低氧的模式。方法采集青海地区海拔3000~4000m的9头牦牛、2500m的9头高山迁饲黄牛及甘肃平原海拔1300米的12头低海拔黄牛的CB,固定、切片、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并对CB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一氧化氮合酶(NOS)、瘦素受体(LEPR)、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相比黄牛,牦牛CB体积较小,不同海拔牦牛的CB大小、形态及主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而迁饲黄牛CB体积较低海拔黄牛大。牦牛CB主细胞中明细胞、暗细胞和固缩细胞的数量百分比比例为67.1%∶28.2%∶4.7%,迁饲黄牛为78.5%∶18.6%∶2.9%,低海拔黄牛为87.3%∶10.2%∶2.5%;与低海拔黄牛相似,牦牛CB少部分明细胞胞质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较致密并呈粗颗粒状,而迁饲黄牛CB大部分明细胞胞质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致密,颗粒稀少。3种牛支持细胞形态差异无显著性。与低海拔黄牛相比,迁饲黄牛CB主细胞的少数核异染色质增多,个别形态异常,胞质内多数细胞器肿胀溶解,残留少量细胞器和致密核心囊泡。3种牛CB中均有不同程度的HIF-1a、NOS、LEPR、EPO的蛋白表达,其中牦牛CB中EPO蛋白表达阳性率较低海拔黄牛明显降低(P0.05)。结论海拔高度不是影响牦牛颈动脉体大小和主细胞数量的主要因素。迁饲黄牛CB主细胞中细胞类型的比例与牦牛有趋同性改变,但缺氧时行使功能的I型细胞功能系统受损,尚处于低氧环境下的习服阶段。慢性低氧可能主要影响牦牛和迁饲黄牛CB中EPO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microRNA-486-5p(miR-486-5p)在氧化应激引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MSCs)凋亡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h MSCs经培养鉴定后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H2O2组、miR-486-5p模拟物+H2O2组、抑制物(αnti-miR)+H2O2组及相应的阴性对照(scrambled control)+H2O2组。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氧化应激诱导h MSCs凋亡过程中miR-486-5p的表达变化。用脂质体分别转染miR-486-5p的模拟物、抑制物及阴性对照到h MSCs。应用MTT、Hoechst标记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miR-486-5p对氧化应激介导细胞活性下降及凋亡效应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Akt与其磷酸化水平,采用试剂盒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H2O2诱导h MSCs凋亡过程中miR-486-5p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h MSCs中过表达miR-486-5p,能使细胞在氧化应激情况下活性显著下降,凋亡发生率增高,蛋白Bcl-2/Bax比值、caspase-3酶原含量及Akt磷酸化水平降低,caspase-3活性增强;而使用抑制物阻遏miR-486-5p的作用后,细胞在氧化应激条件下活性增加,凋亡发生率降低,蛋白Bcl-2/Bax比值及Akt磷酸化水平升高,caspase-3活性下降。结论:过表达miR-486-5p促进氧化应激引起的h MSCs凋亡,阻遏miR-486-5p的作用抑制氧化应激条件下的h MSCs凋亡,其中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kt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microRNA-708-5p(miR-708-5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MSCs)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microRNA芯片和real-time PCR检测供体年龄对h MSCs中miR-708-5p表达的影响;通过转染miR-708-5p模拟物或抑制物,过表达或抑制miR-708-5p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h MSCs迁移能力。通过siRNA研究miR-708-5p靶基因跨膜蛋白88(TMEM88)对h MSCs中β链球蛋白(β-catenin)及h MSCs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随供体年龄增加,h MSCs中miR-708-5p的表达下降。过表达miR-708-5p可促进h MSCs迁移。相反,抑制miR-708-5p的表达可减少h MSCs迁移。随供体年龄增加,TMEM88表达增加,而β-catenin表达下降,直接抑制TMEM88的表达可促进β-catenin表达,促进h MSCs迁移。同时抑制miR-708-5p和TMEM88,使miR-708-5p失去对h MSCs的调控作用。结论:miR-708-5p可通过抑制TMEM88表达,上调β-catenin,从而活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h MSCs迁移。  相似文献   
57.
臭梧桐叶外敷治疗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臭梧桐叶研末外敷治疗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36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71例均为本院2008年6月~2010年5月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多年糖尿病史.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4岁;平均病程6.1 a.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2岁;平均病程5.9 a.2组病例临床表现为:糖尿病并下肢溃疡,面积约1 cm2×1 cm2~3.5 cm2×4.0 cm2大小不等.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8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4例80岁以上AMI患者,入院后直接PCI.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住院病死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院前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m流分级0~1级,除2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因室颤死亡,其余病例均成功开通IRA,操作成功率97.9%.术后76例血流TIMI 3级,16例TIMI 2级.术后6例因左心功能衰竭死亡.26例心功能Killip Ⅲ级以上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持续反搏时间78~154(98.3±34.5)h.多支病变者除18例3支病变外均在术后3~7 d行非IRA的PCI.住院总病死率8.5%(8/94),Killip Ⅲ级以上者病死率30.8%(8/26).仅3.3%(3/92)发生需输血的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生存的86例患者出院前测LVEF中位值为43%(26%~62%).存活者术后30 d和18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和4.6%.结论 对于8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行直接PCI安全可行,且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9.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从学生、教师及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学生教育、教师指导及学校管理等有效途径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60.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4例AMI患发病0.5-26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冠状动脉闭塞,仅对梗死相关血管直径行TP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结果:全组204例患再通197例,成功率96%,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1-27h,平均5.6h,PTCA失败7例,其中心包填塞2例,钢丝不能通过2 ,术中死亡2例(均发生在伴有心源性休克的前壁心肌梗死患),率为0.9%,5周内死亡2例(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未明显改善,死亡心功能不全),2-6个月死亡6例(因再发心肌梗死而死亡,总死亡率4.9%。结论:AMI后早期(6h内)成功的再灌注可挽求涉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明显降低死亡率,即使 在较晚时间(>12h),病人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使梗死的血管再通仍可达到治疗的目的。早期充分的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的预后,急诊TPCA治疗,可命名开通闭塞血管的届时时间提前,PTCA后残余狭窄甚微,再灌注血流充分,极少发生恢复期心肌缺务及心功能不全,在条件的大型A,TPTCA治疗AMI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