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首次发作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影响的性别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抑郁首次发作的住院患者121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研究组(57例)和女性研究组(64例),收集基线期和治疗4周末的催乳素水平,收集基线期、治疗4周末和出院当日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和副反应情况;选取与研究组相匹配的健康男性57例和女性64例设为对照组。结果 在基线期,4组催乳素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男性研究组与男性对照组、女性研究组与女性对照组催乳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男性研究组与女性研究组催乳素水平较基线期均升高,但只有女性研究组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研究组和女性研究组在治疗4周末,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7.0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女性抑郁首次发作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升高,且女性较男性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12.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心理行为的关系。 方法 :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 (EMBU) ,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儿童版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分别对 4 2名网络成瘾儿童及 4 2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 结果 :网络成瘾儿童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对孩子过于严厉 ,惩罚过多 ,而理解关心不够。在CBCL评定中 ,网络成瘾儿童在交往不良、不成熟、违纪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网络成瘾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缺陷 ,他们的孩子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培酮、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3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孕酮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和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80例分为利培酮组、阿立哌唑组和齐拉西酮组,每组6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3和6个月行PANSS评分和TESS评分,并测定血清孕酮( Prog)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3组治疗1、3和6月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阿立哌唑组和齐拉西酮组TESS 评分明显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20,3.167;P<0.05);3组孕酮治疗前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F=3.645,P<0.05);利培酮组在治疗1月、3月和6月孕酮水平逐渐下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01);阿立哌唑组和齐拉西酮组在治疗1月、3月和6月孕酮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并逐渐接近健康对照组。结论:利培酮、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相当,但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副反应明显小于利培酮;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孕酮水平低下;经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治疗后孕酮水平明显升高并接近正常,而利培酮则降低孕酮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把58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帕罗西汀组和马普替林组各29例,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研究观察8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HAMD、BPR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显著(p<0.01).HAMD、BPRS各期评分组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帕罗西汀组和马普替林组有效率分别为79.31%和86.21%,二者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马普替株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40%,明显高于帕罗西汀组(41.38%,p<0.05).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疗效与马普替林相当,不良反应更小.  相似文献   
15.
石杉碱甲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主要可分为阴性症状及阳性症状 ,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于1997年 10月~ 1999年 12月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治疗的基础上合并石杉碱甲片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并与单纯服用氯氮平治疗同等条件病人作比较 ,以阴性症状量表 (SANS)为观察指标 ,以评价石杉碱甲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的辅助作用。1 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在我院男、女各一个病区中 ,符合CCMD - 2 -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且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病人作为治疗对象 ,性别、年龄、病程不限 ,SANS评分均大…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5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以阿普唑仑治疗;治疗组53例在减少阿普唑仑用量同时联合中药(酸枣仁、川芎、赤芍、龙骨、知母、五味子、远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睡眠障碍量表(S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副反应量表(TESS)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SDRS总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段的评分,2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HAMA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CGI严重度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间同时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少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失眠症可以减少阿普唑仑用量,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同亚型的疗效.方法:选择ADHD患儿103例,其中注意缺陷组34例、多动-冲动组32例及混合组37例,采用Conners量表、韦氏儿童智力测试和TOVA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评定.结果:3组Conners量表各因子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或<0.01),12个月注意缺陷组和混合组仍有下降趋势(P<0.05或0.01),而多动-冲动组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P>0.05);除注意缺陷组错认评分外(P<0.05),3组TOVA 4项操作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个月注意缺陷组4项评分、多动-冲动组遗漏项评分、混合组除遗漏项外其他3项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0.01);3组韦氏儿童智力测验c因子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升高(P均<0.01),12个月注意缺陷组和混合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多动-冲动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对ADHD不同亚型的疗效是不同的;治疗前首先应进行分类诊断以确定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性痴呆9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性痴呆(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患病率为6%,随年龄增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AD的年发病率约为1%,女性多于男性,随我国人民寿命延长及老龄化不断突出,本病将成为我国老年病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02-03-2007-03,我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AD9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入组180例AD患者均来自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男41例,女49例;年龄55~85岁,平均(69.2±8.1)岁;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34例,中学43例,大学7例。对照组90例,男42例,女48例;年龄56~82岁,平均(69.8±6.9)岁;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学30例,中学45例,大学8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病例选择西医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RAD)诊断标准;精神状态采用简易速检表(MMSE)总分为13~24分的轻、中度痴呆患者;年龄≥50岁的男性或女性;无重大躯体疾病;排除脑外伤及其他精神障碍,研究前2个月曾使用精神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者。中医辨...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大量的研究报道,西药的副作用往往导致了患者的停药,从而影响治疗。2005-02—2006-06,我们采用清热通利汤合利培酮片治疗该病43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有重要影响[1].本研究对流浪儿童的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造成儿童流浪的家庭养育因素,为儿童流浪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