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31.
Co^60γ辐照对裸鼠血像及造血微环境功能影响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供移植实验使用的裸鼠造血微环境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分别用3.5、5.0、6.5、8.0Gy4个Co^60γ辐照裸鼠,检测经过辐照后各组裸鼠1、3、5、7、14、21d血像变化,检测辐照后1、7、14、21d裸鼠骨髓基质CFU-F形成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辐照后1、7、14、21d骨髓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结果8.0Gy辐照剂量裸鼠死亡率100%;3.5、5.0、6.5Gy辐照剂量组裸鼠的造血损伤均能在辐照后21d之内自我恢复;6.5Gy组骨髓CFU—F于移植7(22.00±6.00)、14d(33.00±6.00)后较3.5、5.0Gy组均显著降低(P〈0.01),VCAM-1表达于7(21.67±7.45)、14(22.33±9.07)、21d(23.33±4.5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较3.5G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d(23.33±4.51)较5.0Gy组(34.00±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5Gy是裸鼠造血微环境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适宜辐照剂量。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培养对Jurkat细胞化疗敏感性及IAP家族主要成员表达的影响。方法:Jurkat细胞与60Co照射的基质细胞层黏附培养构建共培养模型,扫描电镜观察,0.5μmol/L DNR作用24h后FITC-Annexin V/PI标记流式细胞仪定量Jurkat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黏附培养4、24及48h时Jurkat细胞总蛋白中XIAP和survivin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Jurkat细胞周期分布。结果:白血病基质细胞黏附培养组、正常基质细胞黏附培养组Jurka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05±0.54)%、(8.48±0.86)%,与悬浮对照组(25.74±6.15)%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白血病基质细胞黏附培养组与正常基质细胞黏附培养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与白血病基质细胞黏附培养4h即观察到XIAP表达的上调,24h和48h尤为明显,但survivin表达的变化呈现相反趋势。与Western blot结果相一致,Jurkat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结论: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培养能介导Jurkat细胞耐药,其机制可能与Jurkat细胞XIAP表达上调和survivin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SCs)抑制柔红霉素(DNR)诱导Jurkat细胞凋亡过程中Jurkat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BMSCs对Jurkat细胞保护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Percoll体外分离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BMSCs;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白血病BMSCs保护的Jurka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并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初步鉴定与分析.结果成功地建立了白血病BMSCs保护的Jurkat细胞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初步筛选克隆到30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和22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cDNA片段;其功能主要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胞能量代谢相关.结论白血病患者BMSCs能诱导Jurkat细胞基因发生差异表达,为探讨白血病患者BMSCs保护白血病细胞逃避化疗药物杀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前期研究.  相似文献   
34.
背景:目前多数耐药机制研究均采用单细胞培养模型。目的:构建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共培养模型,探讨该模型中纤维连接蛋白、基质细胞膜蛋白及基质细胞因子等白血病微环境成分对白血病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6—03/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血常规、骨髓涂片细胞检查正常的骨髓标本11份,其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34岁;经临床和血常规、骨髓涂片细胞检查确诊的未经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13份,其中男7例,女6例,中位年龄28岁;每份骨髓1.0~2.0mL,50U/mL肝素抗凝。方法:①常规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Jurkat细胞与^60Co照射的基质细胞层黏附培养48h,收集上清,扫描电镜观。②2%戊二醛固定灭活基质细胞层,去除其细胞因子分泌功能,保留基质细胞膜蛋白。③通过MTT法测定柔红霉素的IC50、FITC-Annexin V/PI标记流式细胞仪定量细胞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荧光显微镜对骨髓基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Jurkat细胞共培养模型及凋亡的Jurkat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细胞凋亡率;MTT法测定IC50评价化疗药物敏感性。结果:①成功构建骨髓基质细胞-Jurkat共培养模型,扫描电镜发现Jurkat细胞通过伪足黏附于基质细胞层。②纤维连接蛋白黏附、灭活基质细胞黏附培养、活性基质细胞黏附及共培养上清均明显黏附抑制了柔红霉素对Jurka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③纤维连接蛋白黏附、灭活基质细胞黏附培养、活性基质细胞黏附及共培养上清均明显黏附抑制了柔红霉素对Jurkat的凋亡诱导效应。结论:骨髓基质细胞-Jurkat细胞共培养模型中微环境成分骨髓基质细胞膜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基质细胞因子均参与了Jurkat细胞耐药的形成。  相似文献   
3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包括常规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常规化疗对成人ALL效果较差,据报道其长期生存率只有20%~30%,而且要进行长期维持治疗。2001年3月至2003年8月,我们对我院14例初次诱导治疗缓解的成人ALL患者进行连续3个周期大剂量甲氨蝶呤(Hi—MTX)治疗,之后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移植后长间歇常规剂量化疗维持2年,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6.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全面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学医院,长期承担大量的实习教学任务.结合目前医学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我院高等院校教学评价体会,探讨临床医学生实习岗前培训的必要性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3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与治疗经验.方法 对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同胞间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不全相合/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移植疗效及并发症,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分析.结果 移植后9~24 d(中位时间13.8 d)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移植后14~26 d(中位时间17.3 d)血小板大于20×109/L.2例于移植后26 d(HLA 3/6相合)和移植后48 d(HLA-A、DR各一个位点不合)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予甲强龙治疗后控制;9例发生慢性GVHD,其中局限型6例(1例为HLA全相合,1例为HLA-B一个位点不合,4例HLA 3/6相合),广泛型3例[其中1例为HLA-DR一个位点不合,1例为4/6相合(HLA-A、B不合),1例HLA 3/6相合];4例发生肺部感染,3例发生肠道感染,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无1例发生肝静脉闭塞病(VOD);随访3~37个月,14例患者无病生存,1例死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靠方法,在充分考虑移植风险和积极准备的基础上可实施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及其他难治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共对53例血液病患儿实施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自体移植15例,异基因移植38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均能顺利重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异基因移植患儿除1例发生颅内出血早期死亡外,其余均顺利达到造血重建,但其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18.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2.6%;15例患儿于移植后0~24个月分别死于颅内出血、感染和疾病复发或进展;移植后6个月至2年存活率6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及其他难治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预后;临床可根据患者原发疾病诊断、供者情况及家庭经济条件选择移植方式。  相似文献   
39.
王平  彭贤贵  陈幸华  刘思恒  张曦  高蕾  高力 《西部医学》2010,22(1):93-94,97
目的观察单倍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前后骨髓像、造血能否重建。方法对22例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骨髓穿刺抽吸涂片镜检;骨髓移植成功出层流室首次骨髓穿刺抽吸涂片;每月定期复查骨髓穿刺抽吸涂片镜栓。同时观察外周血涂片和骨髓涂片2张或2张以上。结果22例患者单倍相合并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像全部达到正常,完全缓解。移植成功随访,其中6例患者随访中骨髓细胞出现少许病态造血现象,2例出现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余14例骨髓正常。结论单倍相合并基因骨髓移植能够使白血病和重型再障骨髓重建。造血重建恢复期可能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PRCA。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 he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患者多器官、多系统受损与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例合并多系统损害的IHE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国内文献报告的9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出现如心脏、肺、神经系统、肝脾、皮肤等多系统受累,以心脏受累病情最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结论合理治疗、定期随访,积极控制高嗜酸细胞对靶器官的损害,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