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73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下颌后缩畸形是颌骨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影响患者的美观与功能。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下颌后缩畸形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发生率较高,因此认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可能是下颌后缩畸形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就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与下颌后缩畸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建立兔颞下颌关节囊内黏连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手术暴露16只兔右侧的颧突根部、眶下壁和眶后壁处组织,在颧突根部的前下方,用带有弹力橡皮筋的针自下向上垂直穿过关节盘的前伸部,将双股弹力橡皮筋从9.5mm向前牵引至40mm,达1.20N的牵引力,并将其固定于眶骨上制备的小孔中。术后分期进行MRI和内镜检查,确定有、无关节盘移位和黏连形成,随后处死动物取关节标本,以备光镜、电镜研究。结果:所有兔的下颌骨均不同程度地偏向对照侧,且伴有前牙的斜向磨耗。MRI证实,所有关节盘均出现了前移位,部分动物模型的实验侧关节上腔内有黏连带形成。结论:本实验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建立颞下颌关节囊内黏连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Ihh-PTHrP负反馈信号通路与静压力下髁突软骨细胞生物学响应的关系。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周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髁突软骨细胞,100 kPa静压力条件下,分别对P2代髁突软骨细胞进行0、1、2、3、4 h的加压处理;采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比较分析髁突软骨细胞COL2A1、Ihh和PTHrP的蛋白表达变化;通过RT-qPCR检测分析静压力对Ihh和PTHrP基因水平表达的影响;选取0 h和3 h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静压力对髁突软骨细胞形态的影响;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estern印迹实验发现:压力加载3 h后,COL2A1出现明显高表达;Ihh蛋白表达在0~2 h内逐渐升高,在2~4 h内却逐渐降低;PTHrP在0~2 h内蛋白表达逐渐升高,并在2~4 h内维持着一个较高水平的表达。RT-qPCR检测发现Ihh在压力加载1 h时出现明显高表达,而PTHrP则在2 h时出现明显高表达。100 kPa静压力加载3 h后,髁突软骨细胞突起增多、变长。结论 兔髁突软骨细胞对压力微环境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适宜的静压力可以提高髁突软骨细胞的成软骨能力;Ihh-PTHrP负反馈信号通路参与髁突软骨细胞对压力微环境改变的适应性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 分离4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髁突软骨,采用胰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方法收集4 h和12 h 2个时间点的髁突软骨细胞,连续体外培养并传代至P10。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甲苯胺蓝、阿利新蓝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髁突软骨细胞进行鉴定;利用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通过Western 免疫印迹分析细胞Ⅱ型胶原、Ⅹ型胶原和SOX9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Western 印迹条带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兔髁突软骨细胞体积较大,呈纺锤形或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细胞爬片染色结果为阳性。随着细胞传代“成纤维样”细胞比例逐渐加重,P2代之前的细胞形态差异较小。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兔髁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符合经典的S形生长曲线。Western 印迹结果表明,4h和12 h所收髁突软骨细胞Ⅱ型胶原、Ⅹ型胶原和SOX9表达无显著差异。 结论 使用本方法培养兔髁突软骨细胞简单有效。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存在去分化现象,但P2代以内的髁突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相对稳定,适合用于后期实验研究,P3代以后的髁突软骨细胞逐渐丧失原有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纤维软骨和透明软骨的生物学差异。 方法 分离4周龄雌性兔双侧髁突软骨和膝关节骨骺软骨,采用胰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的方法收集软骨细胞,分别进行体外培养并连续传代至P10。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阿利新蓝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别对髁突纤维软骨细胞和骨骺透明软骨细胞进行鉴定;用细胞计数的方法绘制生长曲线;运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对软骨特异性指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Ⅹ型胶原、SOX9和Aggrecan进行检测,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倒置显微镜观察示,髁突纤维软骨细胞和骨骺透明软骨细胞形态均会随细胞传代而发生改变,且P2代以后改变明显;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检测均证实P2代后软骨细胞去分化明显。阿利新蓝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均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证明:在纤维软骨中,Ⅰ型胶原的表达量高于透明软骨;而Ⅱ型胶原、Ⅹ型胶原、SOX9和Aggrecan的表达量却明显低于透明软骨。 结论 使用本方法培养软骨细胞简单有效;髁突纤维软骨细胞和骨骺透明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均存在去分化现象,且两者Ⅰ型胶原、Ⅱ型胶原、Ⅹ型胶原、SOX9和Aggrecan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生物学特性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与扩张术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通过对比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2例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引起张口受限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31例行关节上腔灌洗治疗;另一组31例行关节上腔扩张术,分析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患者张口度与疼痛值的变化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张口度与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1个月,灌洗组患者的平均张口度增加11~34mm,达正常水平;扩张组的平均张口度增加6~29mm,仍处在张口受限的水平。两组患者张口度的改善有显著差异(P<0.01)。疼痛的改善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颞下颌关节灌洗术与扩张术均能改善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张口度,缓解疼痛。灌洗术的疗效较扩张术的疗效显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治疗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创伤小到创伤大的顺序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离、培养和保存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的病原菌,了解其种类,探索合适的培养条件。方法 对近5a就诊的30例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患者,抽取关节液,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分别采用血琼脂培养基、室温保存菌种培养基、乳酪消化大豆胨琼脂(TSA)和乳酪消化大豆胨肉汤(TSB)等4种培养基在需氧和厌氧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生化鉴定。结果 关节液涂片细菌检出率为50%(15/30),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7%(5/30),培养出的病原菌主要为腐生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用的培养基以TSB为佳。结论 作者成功地分离出2种病原菌,其中腐生葡萄球菌为首次发现,但检出率较低,尚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8.
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内、外学科合作诊治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0例,由急诊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协作诊治,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内、外科协作治疗后,7例痊愈,3例(30.0%)死亡,较传统治疗死亡率降低(61.5%)。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内、外科协作,全身与局部兼顾的方法综合处理,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颞下颌关节面骨软骨缺损自然修复过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猕猴颞下颌关节功能面骨软骨全层缺损后的自然修复能力以及修复组织的性质。方法 12只猕猴24侧关节,于关节镜下在关键结节后斜面和/或髁突前斜面进行钻孔,造成直径3mm、深度5mm,同时穿透关节软骨全层和软骨下皮质骨,并深入骨髓腔的圆柱形缺损。术后4周、8周、12周和24周对修复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周即出现损伤区纤维组织部分修复;随时间推移,损伤区仍为纤维组织修复;12周后缺损区基本与正常周围组织平齐,局部出现钙化组织。免疫组化染色Ⅱ型胶原染色不明显,I型胶原有不同程度的染色。理论 单纯软骨下骨钻孔术能修复关节面骨软骨的全层缺损,只是修复组织为大量的纤维组织和少量纤维软骨样组织的混合体,与正常关节骨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正畸托槽行颌间弹性牵引治疗颞下颌关节镜术后错[牙合]畸形,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30例关节镜术后4周后咬合关系仍未恢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患者,采用正畸托槽行颌间弹性牵引治疗;对照组10例不采取任何治疗,观察2组患者咬合关系恢复清况,应用SAS6.12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1例咬合关系恢复不佳外,治疗组患者咬合关系均得到恢复。结论:正畸托槽配合随形弓行颌间弹性牵引,可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镜术后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