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研究由WFS1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背景。方法:应用临床检查,基因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征家系。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哥哥患糖尿病、色弱及视神经病变,此外其兄患尿崩症。全外显子组分析显示在兄弟二人的WFS1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两种杂合变异,即c.941G>A(p.W314X)和c.2309T>G(p.F770C),并在该家系中与临床表型共分离。结论:WFS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与该家系Wolfram综合征相关,其中c.941G>A(p.W314X)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2.
在回顾《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历史基础上,指出《内经》教学当中应注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内经》属于理论提高课,所以《内经》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在实际教学当中,突出《内经》经文课堂讲解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注意《内经》经旨原文意境的特殊性与深入性,并希望对《内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3.
本文在系统梳理石寿棠《医原》、《温病合编》相关原文记载的基础上,对《医原》的成书年代,石寿棠的学医经历,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起源进行了研究,以澄清目前有关石寿棠学术思想源流认识的不清之处,并据相关资料推测了石寿棠与同时代医家余国佩、吴鞠通的关系,为石寿棠学术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西汉中后期,文字古朴义理深奥,自成书之日起就成了学医必读之书,时至今日,内经课程已经是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提高课,但是如果教不得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艰涩,难以理解经文或者明晰经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5.
<正>自高等中医药教育开展以来,内经一直是学生所必学经典课程。但是现在的中医药院校学生恰恰缺乏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的精髓,即中医的思维方法很难把握[1],导致当下中医药院校有些学生忽视经典课程的重要性。为此有学者指出加强《内经》学习,重视中医思维的培养,是当前中医教育的当务之急[2]。为了提高学生对经典课程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就内经课程教学中如何切实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36.
《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理论是推断预后时间的理论工具,但有其应用范围:适用于时令对疾病影响较大时,仅可判断时间的属性而不涉及时间的尺度。不适用阴阳五行理论时,《内经》中根据经验总结来判断预后时间。阴阳、五行理论之间的取舍以病机为准,当疾病病机以正邪、阴阳矛盾为主时,以四时阴阳理论来预测;当以脏腑功能盛衰为主要病机时,以五行生克理论来预测。  相似文献   
37.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擅长运用吐法治疗临床疾病,他在《儒门事亲》中列举了36种吐药,并按性味、毒性予以归类。不难发现,36种药物中,一些药物的涌吐效果已被公认,而另一些却并不以吐药而为人熟知。本文试从功效来源、药物成分、制方结构、配伍特点等方面,浅析吐药实有君药、臣佐药、引经药广义吐药的区别,以及个别药物实际并非吐药,有助于理解《儒门事亲》文义,并利于吐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8.
"心部于表"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一方面指心气布达于体表,另一方面亦指心主宰皮毛肌腠等体表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支配人体视听言动等外在活动。心为阳脏,其气象火,有向外运动之趋势;心主血脉,滋养脏腑百骸及皮表;心藏神任物,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与表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因此治疗皮肤病时,可予"泻心火""调心神""行心血"之法,治疗心系疾患时,亦可配合辛温解表之品以行散寒通阳之功。此外,《黄帝内经》亦有"肺主皮毛"理论以及后世引申之"太阳主表"理论,这3种主表理论在理论基础与认识角度等方面均有不同,各自有其适用范围,需细察详审以用之。  相似文献   
39.
通过古今对毒与药的认识,解析《黄帝内经》中之"毒",分析古今中医学对"药"与"毒"的认识关系的演变,浅述其应用范围及含义,重点探讨此中"毒"义对临床辨证治疗,指导用药配伍思想的理论价值,指出将药物称为"毒药",其实是《黄帝内经》对后世用药治疗疾病的警醒,在药物配伍使用时产生多种多样的作用时,要更注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尤其是在认识中药学"十八反""十九畏"方面应从中药学理论的源头探讨其机理。  相似文献   
40.
分经养胎学说始于医圣张仲景,比张仲景稍晚一些的西晋医家王叔和在《脉经·卷九》中记载了十月妊娠分经养胎的顺序,北齐徐之才论述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提出妊娠每月各经所养胎儿的具体组织器官。清代医家王清任从形态学上否认了分经养胎理论,认为胎儿在母体内,全赖母血滋养;从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开始并无完整形体方面予以了否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