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61.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is one of the maincancer killers,the incidence rate of which is5~40/1,000,000per year.Clinic-epidemiological evidencesuggests AFB1exposure is the most cause[1].However,the exact mechanisms of AFB1hepatocarcinogenesishave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Recently,there is agrowing realization that genetic constitution is of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individual’s susceptibility toHCC.Thi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may result frominhe…  相似文献   
62.
慢性肝病和肝癌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广西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病病变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探讨HCV感染在肝癌发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201例病变肝组织中丙肝病毒核心区抗原(Hepatitis C Core Antigen,HC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分析各种肝脏病变中HCV的感染状况及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16例HCC和85例慢性现中的HCV感染率分别是44.8  相似文献   
63.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桂西南黄曲霉毒素(AFB1)高污染区109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与相应的病例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HCC中P53蛋白阳性率高达68.8%(75/109),P53蛋白表达与病人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关(P〈0.05),说明在AFB1高污染区,P53基因突变是HCC中非常普遍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P53和nm23-H1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对 33例乳腺癌标本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作免疫组织化学 (S-P)染色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原发病灶组和淋巴结转移病灶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6%(21/33)和69.7%(23/33),nm23-H1蛋白丧失率分别为60.6%(20/33)和75 .8%(25/33).33例乳腺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同时出现P53蛋白阳性表达占21 例,同时出现nm23-H1蛋白阴性占19例.原发病灶组和淋巴结转移病灶组P53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00 0),两组的nm23-H1蛋白丧失率之间亦呈正相关(P=0.005 4) .结论:P53蛋白阳性表达和nm23-H1蛋白丧失的乳腺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且两者联合作用强过单一作用,有促进乳腺癌向淋巴结转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65.
微血管密度、p53蛋白和PCNA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内微血管密度(MVD)、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7例人HCC组织的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41.19±15.31)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者的MVD值(54.73±24.72).MVD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Edemondson分级无关,也与PCNA指数和p53蛋白表达无直接相关性(P>0.05).p53蛋白在生存期≥5年及<5年的2组患者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0.5%和5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其与MVD值无关(P>0.05).低分化HCC的PCNA指数(54.14±14.26)高于高分化HCC的PCNA指数(34.62±6.16),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MVD值无关(相关系数γ=0.082,P>0.05).结论MVD值和p53基因异常表达均与HCC的5年生存率直接相关,但MVD值、PCNA指数和p53蛋白异常表达相互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66.
作者从2例原发性播散性马内青霉菌病人体内分离出马内青霉菌。为探讨动物与人类马内青霉菌病的流行病学关系,作者1984年至1985年收集广西9只野生银星竹鼠进行真菌学观察研究。从9只竹鼠体内均分离出马内青霉菌,阳性率达100%。文内对竹鼠体内分离出的马内青霉菌的菌落形态及细微结构作了详细描述,并对竹鼠与人类马内青霉菌病的传播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7.
华南猫抓病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猫抓病的研究已有70余年,以前疑是由病毒引起,1983年美国病理学家Wear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发现其病原为一种嗜银染色的杆菌。猫抓病的主要临床和病理表现为:有猫抓伤史,皮肤丘疹,低热和局部淋巴结肿痛,可自愈,也可进展为重症或复发型;组织学上淋巴结炎呈阶段病变表现:开始为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以后形成非坏死性结核样结节,结节可增大、融合并且中央组织坏死,白细胞集聚形成星形脓肿(stellme abscess),其外层为结核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中国南部猫抓病病例与猫的带菌状况,增强对猫抓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拟诊为猫抓病者共13例,其淋巴结的病理组织切片重新用HE、革兰及Warthin-Starry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及寻找巴通菌.另选外表健康的小猫10只取心血作细菌培养,查巴通菌菌血症.结果:淋巴结组织学改变呈阶段性表现,早期为反应性淋巴组织炎性增生及小血管增生,以后形成非干酪性结核样肉芽肿,其中央逐渐形成圆形微脓肿或星形脓肿.查出革兰染色阴性,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多形杆菌9例.10只小猫有4只培养出同样多形杆菌,符合巴通菌.结论:猫抓病实际并不罕见.不重视猫抓病是误诊主要因素,例如检查淋巴结肿大不问猫接触史,不查巴通菌及其抗体等.  相似文献   
69.
原位杂交技术鉴定马尔尼菲青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位杂交技术 (ISH)特异性检测马尔尼菲青霉 (Pm)感染组织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以Pm的rDNA区间种特异性序列作为特异性探针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合成并以地高辛标记 ,与 12例临床确诊的Pm感染组织标本中的靶DNA杂交。结果  12例Pm感染标本中全部阳性 ,其它种属真菌感染组织均为阴性。结论 ISH技术可以灵敏、特异地检测出组织中的Pm ,适用于今后临床组织标本中Pm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70.
应用PCR技术快速诊断马尔尼菲青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6株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2株竹鼠体内分主了的马尔尼菲青霉,及其它致病真菌、细菌、人白细胞系DNA。结果(1)8株马尔尼菲青霉的25℃菌丝相、37℃酵母相DNA均可扩增347bp的特性片段,而其它致病真菌、细菌、人白细胞DNA无特性片段扩增。(2)5株马尔尼菲青霉25℃连续传10代,其中一株发生变异,50株马尔尼青霉均可扩增出特性片段。(3)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