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40篇
内科学   75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03篇
综合类   428篇
预防医学   184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84篇
  2篇
中国医学   179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甲氟喹对胶质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取指数生长期的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CCK-8检测法研究甲氟喹作用后U251细胞的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甲氟喹对U251细胞的放射增敏效果;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甲氟喹联合X射线作用后U251细胞的活性氧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探索联合作用下U251细胞的死亡机制。结果:甲氟喹对胶质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放射增敏效果,其对U251细胞的最大放射增敏比为1.64。X射线联合甲氟喹作用于U251细胞后,细胞的凋亡水平增加,活性氧水平增加,活性氧抑制剂谷胱甘肽能抑制X射线联合甲氟喹作用诱导的U251细胞凋亡。结论:甲氟喹对U251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加细胞活性氧水平、诱导细胞凋亡导致放射敏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4+ IL-17+T细胞(Th17)和CD4+ CD161+ IL-17+T细胞(CD161+Th17)的水平,探讨其在RA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6例RA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CD161+ Th17的细胞百分率.结果 RA患者外周血Th17及CD161+ Th17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疾病活动指数(DAS28)、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 <0.05);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161+ Th17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Th17细胞百分率(P<0.01);Th17细胞百分率与CD161+ Th17细胞百分率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Th17及CD161+ Th17细胞在RA患者外周血中均增高且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诊断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13年1~2月200例同时进行PCT和血培养检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全自动连续检测系统BacT/Alert3D120进行血培养,Vitek-2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mini-VI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检测PCT。结果 PCT阳性率为78.5%,血培养阳性率为20.5%。与血培养结果比较,PCT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8%、23.9%,PCT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2.9%、88.4%。结论 PCT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CT对于排除血流感染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调查本科实习护生对病情观察的认知现状,为临床护理带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云南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66名本科实习护生的病情观察认知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本科实习护生对病情观察认知得分为(3.76±0.97)分。实习护生提高病情观察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带教老师的传授;参与教学查房和疑难、危重患者病例讨论;理论学习;向带教老师或医生请教;与同学交流等。结论本科实习护生对病情观察的认知处于中上水平,提高病情观察能力的途径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治疗43例(夹闭组),介入栓塞治疗25例(栓塞组)。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裂均增大,瞳孔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夹闭组改善幅度更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夹闭组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34例(79.07%)、部分恢复8例(18.60%)、未恢复1例(2.33%);栓塞组患者完全恢复13例(52.00%)、部分恢复10例(40.00%)、未恢复2例(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完全恢复时间(30.90±5.47)d,短于栓塞组的(47.83±6.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优于介入栓塞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针对性避免或减少导管并发症,控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 223例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别于非缓解期置管122例(非缓解组)和缓解期置管101例(缓解组),比较两组置管30 d内导管并发症发生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 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可疑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高于缓解期置管患者,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率高.对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须加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探讨T1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发生淋巴管血管侵犯(LV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T1期I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MRI图像。根据LVI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在T2加权图像上(T2WI)上根据乳房水肿评分(BES)将肿瘤相关乳房水肿分为4级。再将其简化,BES2为轻度水肿,BES3 和BES4 合并为中重度水肿。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IDC的各项特征是否与LVI相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7例患者,阴性组262例,阳性组45例。与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阴性相比,高组织学分级(OR =2.59,95%CI =1.19~5.61,P =0.016)、淋巴结转移阳性(OR =4.74,95%CI =2.39~9.43,P <0.001)更容易出现LVI阳性。乳房轻度水肿(OR =3.80,95%CI =1.78~8.14,P =0.001)、中重度水肿(OR =5.54,95%CI =2.25~13.60,P <0.001)相对于无水肿,出现LVI阳性的概率增加,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乳房水肿、淋巴结状态和组织学分级是T1期乳腺IDC患者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9.
氨曲南致皮肤过敏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曲南 (Aztreonam)是首次应用于临床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具有疗效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无交叉过敏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反复严重感染[1] 。我科自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11月应用氨曲南治疗严重肺部感染患者 12例 ,其中 10例疗效明显 ,未出现任何毒副作用 ,另 2例出现全身皮肤过敏反应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1 1   例 1:男 ,6 2岁 ,因突起神志障碍、右侧肢体无力 76天 ,于 2 0 0 2年 5月 10日平车推送入院。入院前患者因脑出血 ,在外…  相似文献   
60.
氨苯砜、氯喹、乙胺嘧啶三药联用(称“治疟宁”)对治疗间日疟有明显增效及减低氯喹抗药性作用,但不能控制复发。而氨苯砜与伯氨喹啉联用则可致紫绀发生率增高。作者试用“治疟宁”一日2剂后48小时每日加服伯氯喹啉连服6日的方案,治疗现症患者119例(“治、伯”组),并与单独氯喹联用伯氨喹啉治疗60例(“氯、伯”组)作对照。结果表明,“治、伯”组既可保持“治疟宁”的特点,又可控制近期复发及紫绀的发生,对控制传播及保护劳动力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