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方法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2000-01起,我院120急救中心对本市公众急救意识及知识进行了调查,并在市区范围内开展了急救知识培训,以探索小城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浅谈基层医院急诊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诊工作中需要时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重患者,患者常诊断不明,病情变化迅速,有时难以预防,特别是年轻医生更感困难.急诊工作的核心是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判断,对来诊时貌似"轻症"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为此,我们提出"潜在危重病"的概念,并根据患者初始临床表现提出判断危重病情的指征.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复苏最终结果分为3组.复苏失败组25例,患者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72 h,但最终死亡;存活组10例,患者复苏成功,康复出院;死亡组15例, CPR 30 min后无效死亡,或虽复苏成功但ROSC<2 h.于CPR过程中及ROSC 24、48、72 h取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vW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死亡组CPR过程中PT、APTT、TT、D-二聚体、vWF均高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Fg、PLT、ATⅢ均低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ROSC 24 h起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Fg、PLT、ATⅢ降低,均于ROSC 48 h达峰值或谷值(P<0.05或P<0.01);ROSC 72 h存活组各项指标较ROSC 48 h明显改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则改善不明显(P均>0.05).复苏失败组ROSC 24、48、72 h 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Fg、PLT、ATⅢ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和随后CPR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内/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纤溶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检测血清B型钠尿肽( BNP)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CPR)成功患者早期升高水平及不同时间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60例CPR患者在CPR后即刻、3 h和12~24 h的血清BNP水平,并检测CPR后3 h时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根据血清BNP升高时间分为三组, A组:CPR后即刻、3 h、12~24 h血清BNP水平一直<200 pg/mL;B组:CPR后3 h和12~24 h BNP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200 pg/mL;C组: CPR后3 h 和12~24 h BNP水平持续升高,但12~24 h较3 h时降低。随访三组患者6个月后的死亡情况。结果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CPR后3 h血清 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CPR后3 h血清BNP水平高表达组6个月无病生存时间低于BNP低表达组。随访6个月,B组患者的死亡情况明显高于A组与C组;C组患者死亡情况稍高于A组。结论 CPR过程中血清BNP可在心室早期激活,并且呈动态变化,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如果CPR患者血清BNP大量持续表达,提示CPR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预后不良。 CPR后早期血清BNP水平及变化趋势可有效预测患者心功能及近期临床预后。临床上为了改善CPR患者近期预后,治疗上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出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患者在24h内左心室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对急诊50例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的PRMODS患者,监测心肺复苏后12、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输出量(SV)。将存活〉12h组与存活〈12h组比较。结果:存活〉12h组(36例)其LVEDV和LVESV高于正常值[(106.22±16.06)ml vs (70.0±20.0)ml,t=16.96,P〈0.01;(46.94±11.72)ml vs (24.0±10.0)ml,t=11.74,P〈0.01)];且其12h内LVEDV和LVESV低于存活〈12h组(14例)[(112.58±16.06)ml vs(129.35±21.15)ml,t=3.03,P〈0.01;(51.56±14.12)ml vs (64.14±14.32)ml,t=2.82,P%0.01)]。存活〉12h组其LVEF和SV低于正常值[(48.78%±5.76%)vs 〉50%;(62.17±5.56)ml vs(71.3±9.97)ml ,t=7.74,P〈0.01)];且12h内LVEF和SV高于存活〈12h组[(45.06%±6.62%)vs (39.43%±8.14%),t=2.53,P〈0.01;(56.31±7.10)ml vs(54.57±6.80)ml,t=0.78,P〈0.01)]。结论:PR-MODS患者左心功能均较正常低下,且存活时间与心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开始心肺复苏(CPR)时间与复苏成功后第12小时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2007年收治急诊50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的CA经现场CPR成功的患者,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12小时测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每搏输出量(SV),分析研究上述4项指标与开始CPR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VEDV、LVESV、EF、SV与开始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0.737、-0.718和-0.529。结论:开始CPR时间越晚,ROSC后左室收缩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降纤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18例在给予常规治疗同时给予降纤酶静点5~6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硝酸酯类药,β—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情况、模拟血栓指数、凝血因子Ⅰ、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UAP对缓解心绞痛,降低血液粘度,防治血栓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8.
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早期溶栓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重组链激酶溶栓,分别于溶栓开始前,溶栓治疗后3小时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异常。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各项血液流变指标均明显改善,尤以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为著。结论、重组链激酶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面,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对缩小梗塞面积,恢复心肌灌注,减少并发症,防止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塞的发生,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探讨其变化规律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重组链激酶溶栓 ,分别于溶栓开始前、溶栓治疗后3小时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各项血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异常。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后各项血液流变指标均明显改善。尤以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为著。结论重组链激酶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面 ,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 ,对缩小梗塞面积 ,恢复心肌灌注 ,减少并发症 ,防止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塞的发生、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