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X线摄影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部位,因需要双侧对比或需要拍正侧位片,而用铅皮分别遮盖胶片1/2,以使两侧或正侧位影像显示在一张胶片上,但和胸片架配合应用的遮线板确未见报导过,而我们在工作中自行设计并制做了一种能和胸片架配合应用的遮线板,简称为“悬挂式遮线板”,经使用证明效果较好,其方法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介绍了不同的人体平均皮肤温度测算方法及测温仪器,并对这些测算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3.
早在四十年代丁基胶防毒衣就投入了战场。这种橡胶防毒服完全不透气,严重地妨碍人体散热。在炎热的环境中,只能耐受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因此,国内外都很重视研究透气散热防毒服。六十年代中期,英国研制成功MK-Ⅲ型透气散热防毒服,经Goldman鉴定,其透气散热性能接近美国陆军的标准夏服。以后,英国和北大西洋集团军队相继装备了MK-Ⅲ型防化服。 1981年我国研制出类似的透气散热防毒服。本研究就是对国产透气散热防毒服的生理热学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与71式的确良军装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4.
冷冻损伤后大鼠血液流变性质改变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血液粘度法,对不同程度冷冻损伤后大鼠血液流变性质的改变进行了评价。将大鼠双后足造成轻、中、重度冻伤,分别在冻后4、8和24h由心腔穿刺取血,测定血浆粘度、RBC比积及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根据公式计算出RBC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和硬度。结果表明,冻伤后各项流变学参数均发生明显改变,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这些参数异常改变的程度与冷冻损伤程度基本一致,组间差别显著。表明血液粘度法能较确切地反映冻伤  相似文献   
25.
利用WXH—1型微循环观察仪和自行设计的致冷装置,我们在23~25℃实验室内进行了春秋季局部连续致冷过程中人体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同时用热电偶测量甲皱皮肤温度。以期能建立有关的实验方法,为从微循环方面探讨冷致血管舒张的机理提供某些信息。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简便易行,致冷效果确切。在本实验条件下,冷致血管舒张时甲皱微循环形态、流态均发生明显改变。春秋季两组血流速度与皮肤温度呈高度相关。(春:r=-0.5481,n=240;秋:r=-0.5845,n=152)。微循环的直接观察在一定程度上可提供人体肢端血管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性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6.
血液循环障碍是冻伤局部组织坏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对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及具体过程尚缺乏更深一步的研究,尤其缺少活体病理改变的观察报道。本实验通过地鼠颊囊活体微循环的观察,了解不同程度冻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冷习服大鼠双后足冷冻前后的血液流变性质及冻伤组织活存面积(TSA)进行了观测,旨在为进一步探讨冷习服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鼠冷习服之后全血粘度及RBC聚集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冻伤之后,冷习服(AC)与对照(C)组大鼠血液流变性质均发生异常改变,但以冷习服鼠改变的程度轻.冷习服大鼠冻足组织活存面积也明显大于对照鼠(P<0.01).结果提示,冷习服后大鼠的抗冻能力增强;其血液流变性质亦发生适应性改变.由于大鼠冷习服后可减轻和改善由冷冻引起的血液流变性质异常改变的程度,从而减轻了由此造成的微循环障碍,故有利于受冻组织的修复愈合.因此认为,血液流变性质的适应性改变是冷习服大鼠抗冻能力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29.
冻结性冷损伤是以组织冻结再融化过程的病理改变为基础的损伤。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业已证实,血管内皮细胞(VEC)除了屏障及膜转运功能外,更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主动参与多种生命活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VEC对各种理化刺激均...  相似文献   
30.
眼内异物X线检查与CT扫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球内异物是眼科的一种常见病,通常所用的检查方法为X线检查[1],近年来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如利用CT[2]做眼球内异物扫描亦较为普遍,但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的患者做过CT扫描,另外还要再做X线定位检查,以便确认异物所在球内的准确方位。为了证实眼内异物CT扫描和X线定位检查,哪种更适合于何种异物的检查,我们对17例球内异物患者做了X线检查和CT扫描对比分析。 材料和方法 本组17例患者年龄为13~66岁,均为男性。其中金属异物12例,雷管炸药3例,石屑崩伤2例,各种异物X线和CT检查显示状况(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